杨橙,男,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青年学组、移植基础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移植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器官移植专科分会青委会委员,美国移植协会AST,国际移植协会TTS会员。任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7.4,2015-2023)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F:5.5,2020-至今),《中华器官移植杂志》青年编委(2024-至今),《器官移植》杂志编委,担任2020年国际移植大会TTS、2023年亚洲移植年会CAST审稿专家,2024年国际移植大会TTS主持。多次担任SCI杂志客座主编。2018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新优青计划,2019年入选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菁英计划,2020年入选上海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开发计划,复旦大学“卓越2025”人才计划,2022年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3项,以项目骨干身份参与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
十余年来致力于肾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博士论文获上海市优博,2012-2024年累计8次获得美国移植协会、国际移植协会、欧洲移植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基础科学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3篇(通讯作者33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20分,总引超过2000次。H指数27。这些系列研究在美国移植年会、国际移植大会、欧洲移植年会上等国际会议上累积发言/壁报50余次。参编《Kidney Transplantation》等6本英文专著。获多肽药物CHBP发明专利(2015)及临床移植肾无创诊断系统发明专利(2019)。
简介事迹
申请人十余年致力于肾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探索移植肾损伤、排斥的机制和防治策略,在临床上探索了一系列创新的诊疗策略。在肾移植临床无创诊断上率先利用新的弹性超声和超声造影技术,建立了移植肾免疫诊断的无创评估模型,将超声综合诊断的准确度从5%大幅提升至86%。该项新技术于201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人利用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对肾移植后排斥进行精准诊断,发现了难治性排斥的免疫特征,创新性运用巴利昔单抗针对ATG及激素耐药性排斥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卡氏肺孢子虫重症肺炎是肾移植患者肺部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申请人与重症医学科联合攻坚,发明了一种联合用药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使得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孢子虫重症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治疗费用大幅降低超过50%,二重感染比例降低80%。该项新技术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肾移植术后服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可产生多种严重的代谢并发症。诱导肾移植术后免疫耐受,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的圣杯。中山医院肾移植中心是全国首家开展供体造血干细胞联合全淋巴照射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的中心,可以在受者体内成功诱导出嵌合体。申请人参与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造血干细胞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的临床试验。经免疫耐受诱导的患者,其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平均显著减少1/3-1/2,不但降低了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副作用,更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肾移植基础及转化研究方面,申请人十余年前即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衍生肽的开发与转化,发现EPO的组织保护和免疫调控作用,并从EPO的β螺旋表面提取部分关键氨基酸,发明了一种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多肽CHBP,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阐明了其对肾脏、心脏、肝脏损伤的多种保护机制。相较于国际竞品线性多肽HBSP(已进入糖尿病等疾病临床试验阶段),CHBP的稳定性提高了数十倍之多。目前团队正积极推动CHBP的临床新药转化。在移植免疫的基础研究中,申请人阐明了MDSC, NKT, Treg等调节性免疫细胞的一些调控规律,发现了新的CD127 M-MDSC细胞亚群等。
申请人目前在Transplantation, Mol Ther, Cell Death Dis等杂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篇(通讯作者3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10分,总引超过1700次。H指数25。这些系列研究在美国移植年会、国际移植大会上累积发言/壁报60余次。肾移植的相关研究于2012-2018年连续7次获得美国移植协会(AST)和国际移植协会(TTS)所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获第九届“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提名奖,2020年获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青年新锐称号,2021年获复旦大学“优秀青年医生”。
工作经历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泌尿外科, 主治医师, 2017-07至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