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贤敏,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千人计划、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1980年7月生,2003年起师从潘建伟教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年赴牛津大学做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牛津大学副校长和皇家科学院院士Ian Walmsley教授。2012年同时获得欧盟授予的玛丽居里学者和牛津大学沃弗森学院学者。2013年开始在上海交大组建光子集成与量子信息实验室。2014年全职回到交大工作至今,2019年破格升为正教授。
长期致力于以光量子集成芯片为核心,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存储的芯片化集成的研究和研发。已发表论文53篇,包括Science 2篇,Science Advances 3篇,Nature Photonics 6篇,Nature Physic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PRL 12篇,PRApplied 2篇,NSR 1篇,OPTICA 2篇,SCI引用2000多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做邀请报告37次,作为会议或分会主席组织学术会议7次。担任Photonics Research(OSA)副主编,IET Quantum Communication(IET)副主编,PhotoniX(Springer Nature)编辑和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WILEY)国际编委。第一作者完成的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工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子刊《自然-光子学》上,并入选两院院士和科技部评选的2010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17年带领研究团队实现了国际上首个海水量子通信实验,实验上验证水下及空海一体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8年制备出了世界最大规模三维集成光量子计算集成芯片,并演示了真正空间二维量子行走,发表在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上,并被评为2018年十大光学产业技术;同年,实现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量子态分类器;制备出了首个轨道角动量波导光子芯片;基于三维光子集成芯片实现了快速到达量子加速算法,发表在Nature 子刊《自然-光子学》上,并入选2018 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工作经历
-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与天文学院, 教授, 2019-07至现在
-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与天文学院, 特别研究员, 2014-11至2019-06
-
University of Oxford
Department of Physics, Marie Curie Fellow, 2012-09至2013-08
-
University of Oxford
Department of Physics,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2010-10至2012-0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博士后, 2008-07至2010-09
教育经历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博士, 2003-09至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