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仙玉,女,47岁,朝鲜族,教授/博士(后),1989年获哈尔滨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史新柏);1997年获日本Tuskuba University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TAKAHASHI Mihoko)。先后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日本Tuskuba University、日本产业技术总合研究所(AIST) 、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和Washington University 任助教、准研究员、博士后或高级研究员。2005年9月回国至今,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纤毛虫发育学和蟾酥多肽类有效成分基因克隆两方面研究。(1) 纤毛虫发育学 草履虫是真核单细胞原生动物,具有核二型性和接合生殖的特点。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遍布世界,容易采集、培养及有性生殖诱导,有一个大核(营养核)和一个小核(生殖核)。在接合生殖期间,小核行减数分裂,产生4个单倍体的核。其中只有一核进入口旁锥并且存活下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相当于精子和卵细胞的迁移原核和静止原核,其余3核以凋亡方式退化。迁移原核在两个接合的细胞之间相互交换与静止原核融合形成受精核。受精核连续分裂3次,在第3次分裂末期,4核位于细胞前端,其中1核最终选择为新一代草履虫的小核,3核退化;另外4核位于细胞后端,全部分化为新一代的大核;原有的老大核瓦解,最终消失。因此,贯穿整个草履虫的接合生殖,不同阶段的核有其不同的命运,或分裂、凋亡、迁移、识别、融合、分化等。本研究室以尾草履虫为模式生物,重点研究核发育的详细过程,并借助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探讨其调控机制。(2) 蟾酥多肽类有效成分基因克隆 蟾酥由中华蟾蜍、黑框蟾蜍、花背蟾蜍等多种蟾蜍的耳后腺和背部皮肤分泌物加工而成,是许多中药处方的成分。蟾蜍生活于阴暗、潮湿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也正是细菌、真菌乃至病毒最易滋生的地方。能够在如此环境中存活至今,暗示蟾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可能形成了一套抵御这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制,是筛选新型抗菌、抗癌类药物的重要材料。我们团队已开展对蟾蜍皮肤cDNA质粒文库的筛选工作,克隆到多个与癌症的发生、转移等相关基因,正在进行重组蛋白表达及生理功能检测工作。在纤毛虫研究领域获两次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浙农林大发展基金项目资助;在蟾蜍研究方面获得浙江省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及临安市科技发展项目资助。研究成果目前集中于纤毛虫的研究,在J Eukaryot Micorbiol、Europ J Protistol、J Exp Zool、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四川动物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工作经历
-
-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ostdoc, 2004-07至2005-08
-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高级研究员, 2003-01至2004-06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脑神经情报研究部门, 博士后, 1999-10至2002-12
-
日本筑波大学
生命科学系, 准研究院, 1997-04至1999-09
-
教育经历
-
日本筑波大学
生物物理化学专业, Doctor, 1994-04至1997-03
-
哈尔滨师范大学
动物学, Master, 1986-09至1989-06
-
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物学, Bachelor, 1982-09至19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