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东亮,男,1966年6月出生。1988 年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中科院海洋所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海洋学博士学位。
1996-1997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美国 NASA 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连续工作7年,最高职称为高级科学家,从事 NASA 季节与年际预报的数值模拟与四维同化和卫星遥感数据的科技支持与研究工作。2005 年在美国大气海洋局国家环境卫星资料信息中心任二级科学家,对卫星数据处理和反演提供科技支持。通过长期研究,创立了共轭逆计算海面热通量和非线性赤道波模分解的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罗斯贝波在西边界非线性反射的动力学研究。
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主要从事大洋与陆架环流动力学研究,发现了我国闽浙沿岸的跨陆架穿刺锋面现象、南海深层“三明治”环流结构、吕宋海峡黑潮的季节内变异特征和动力机制、冬季黄东海跨陆架环流结构与动力机制,以及印度洋偶极子的双开尔文波滞后负反馈机制等重要的海洋学过程与机制,建立起了黄东海海盆尺度跨陆架环流的动力学理论框架、吕宋海峡黑潮季节内变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和印度洋偶极子影响太平洋ENSO演变的“海洋通道”理论。在陆架环流动力学,边缘海环流动力学,赤道非线性动力学和罗斯贝波在西边界的非线性反射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主持了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等项目,已在JPO、JGR,GRL,JMS等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是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和美国气象学会(AMS)会员,美华海洋大气学会(COAA)终身会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会员,曾经担任美国JGR, JPO等国际专业杂志和美国NSF,NASA等机构的基金评审人,Elsevier出版社Deep Sea Research特约专刊主编,美国AGU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等国际学术任职,在多个大型国际会议上做为分会主席组织过专题学术讨论。
工作经历
-
中科院海洋所
中科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2006-02至2011-03
-
美国大气海洋局
国家环境卫星信息资料中心, 科学家, 2005-03至2005-10
-
美国宇航局
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 科学家, 1998-02至2005-02
-
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
海洋系, 访问研究助理, 1995-08至1998-01
教育经历
-
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
海洋学, 博士, 1991-08至1995-05
-
中科院海洋所
海洋学, 硕士, 1988-09至1991-06
-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系
力学专业, 学士, 1984-09至19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