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党,男,1965年9月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行政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福建省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委员和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是福建省卫生系统百千万人才、福建医科大学 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88年6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生称号(导师:萧树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胃肠道疾病的防治研究(功能性胃肠病和炎症性肠病)。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4)、国家卫生部科研基金(1994)、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2000)、福建省自然基金、福建省科技三项费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基金等资助课题的研究工作。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进步三等奖,发表研究论文63篇,参与13部专著的编写工作, 如: 当代院士系列丛书《江绍基胃肠病学》、卫生部规划教材 第5版《内科学》及其配套参考书(大专) 消化系统疾病的编写,主编《消化内科门诊策略》(2010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51.9万字),是《炎症性肠病》的副主编(2008年,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目前正在编写《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基础与临床》。已经指导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21名,在读研究生13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很强的课题设计、实验研究能力。<br> 王承党参与的主要研究项目有:<br>1、十二指肠溃疡胆囊收缩素抑酸缺陷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4年(编号39470298),第一参与者(负责人是导师萧树东教授),参与课题设计、撰写课题申请书、执行课题的研究和总结工作,按期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5篇,提出了胃酸分泌内源性抑制机制的缺陷在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并阐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br>2、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宿主胃D细胞功能的影响,卫生部科研基金,1994年(编号94-1-318),第一参与者(负责人是导师萧树东教授),参与课题设计、撰写课题申请书、执行课题的研究和总结工作,按期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发表研究论文2篇,在国内第一提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对D细胞功能的影响。<br>3、消化性溃疡生长抑素抑酸缺陷机制和幽门螺杆菌的影响,福建省三项费,1998年(编号98A036),为课题负责人,已经完成研究工作,并且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br>4、胃癌增殖转移过程中生长抑素的调控作用,福建省自然基金,1999年(编号C9910008),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骨干教师基金,2000年(编号00A003),为课题负责人,已经完成研究工作,已经完成课题研究,发表研究论文6篇。<br>5、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肛管动力和内脏感觉变化及胃肠激素、硝苯吡啶的影响,福建省卫生厅青年基金,1999年(编号1999-1-12),课题负责人,已经完成并发表4篇研究论文。<br>6、结肠粘膜低度炎症对内脏感觉的影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科带头人科研基金,2008年(编号)。<br>7、类胰蛋白酶-PAR2途径在炎症诱导的内脏感觉过敏中的作用,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2009J01138),为课题负责人,已经完成研究并发表5篇研究论著。<br> 王承党获得的科技进步奖有:<br>1、《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胃肠激素、幽门螺杆菌的系列研究》1999年中国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证书号99303002),完成者:莫剑忠、王承党、张德中、萧树东、江绍基;200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证书号003055),完成者:莫剑忠、王承党、张德中、萧树东、江绍基。<br>2、《十二指肠溃疡胃动力、胃肠激素和幽门螺杆菌的系列研究》2002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证书号2002-3-056-4),完成者:王承党、莫剑忠、陈玉丽、萧树东、张德中。<br>3、《福州高发区胃癌多阶段演化的分子机制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2006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证书号2006-3-056-3),完成者:陈玉丽、庄则豪、王承党、陈奕贵、陆岽。
工作经历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教授, 2003-01至现在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1996-07至2002-12
-
福建省宁德地区第一医院(现闽东医院)
内科, 住院医师, 1988-07至1991-08
-
教育经历
-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内科学消化专业, Doctor, 1993-08至1996-07
-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内科学消化专业, Master, 1991-08至1993-08
-
福建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Bachelor, 1983-09至19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