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以来一直从事BESII物理中的R值测量和QCD实验检验,包括:数据分析和物理分析、强子多重数分布、单举分布、强子末态拓扑性质、遍举产生截面、强子形状因子、重粲偶素Y(3770)、Y(4040)、Y(4190)及Y(4415)共振参数测量(首次测量了其相对相因子,并纠正了其它实验组对Y(4190)质量测量的大约30MeV的系统偏差);与Bo Andersson教授一起对Lund强子化模型的多体弦碎裂面积定律求出解析解,独立编写了基于Lund面积的蒙特卡罗产生子LUARLW,并用于确定R值测量的强子事例探测效率;研究了R值测量中的辐射修正。BES合作组测量的2-5GeV能区R值为当时世界最精确值,对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有重大影响。2002-2008年任BESII的R值课题组长,代表BES合作组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十余次,曾负责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及面上基金。作为主要贡献者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BES合作组文章5篇,总引用次数超过300次,测量结果均被国际粒子数据手册(PDG)收录;作为第一或主要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作为R值测量成果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目前继续从事BESIII的全能区R值精细扫描测量、强子产生QCD性质实验研究、高激发粲物理及新粒子态的实验探测等课题。
工作经历
-
-
瑞典Lund大学
理论物理系, 访问学着, 1998-09至1999-10
-
教育经历
-
北京大学
理论物理, Doctor, 1992-09至1995-12
-
西南交通大学
理论物理, Master, 1985-09至1988-07
-
云南大学
物理学, Bachelor, 1978-03至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