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机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181)和国家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1610172011001)课题,参加国家973、863和948计划项目。以油菜TNDH群体为例,利用QTL定位和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和相关性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了产量QTL的多效性、综合性、易变性和可塑性,揭示了产量遗传结构的复杂性,首次提出了将复杂性状分解成简单性状的思想和“indicator-QTL”的概念,现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作物复杂性状的研究中。利用TNDH群体构建的永久F2群体对油菜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进行解析,首次提出加加上位性是油菜杂种优势主要成因的学术观点,被Annual Review等国际顶尖综述杂志广泛引用。利用在油菜产量性状上有很大差异的多个油菜品(种)系以及不同来源的油菜种质资源分别构建了3个连锁分析群体(F2/F2:3, RIL, DH)和1个关联分析群体,对其进行了高密度SSR/SNP分型以及多年多点田间实验和表型鉴定,定位到一大批产量性状QTL位点。针对其中4个主效QTL构建了近等基因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已经完成A6染色体一个新的每角粒数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鉴定,目前正在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利用不同来源的极端大、小粒油菜品系进行遗传分析,首次证明油菜粒重的自然变异主要由母体基因型控制,并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系统研究首次揭示了油菜角果皮光合作用面积对种子大小的调控(即“源” 对“库”器官的调控),并提出了提出油菜Bna**813基因介导的以母体效应方式调控粒重的机理模型。利用QTL定位+分离群体极端混样基因差异表达+候选基因拟南芥超表达验证的方法,克隆了3个控制粒重(Bna**006, Bna**493, Bna**748)和1个控制每角粒数(Bna**437)的新功能基因,目前正对其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利用连锁和关联分析找到的有利标记进行聚合育种研究,辅助选育高产油量油菜新品种2个,其中中油杂19在国家区试中产油量增幅达15.51%。在New Phytol, Genetics, DNA Res, BMC Plant Biol, Theor Appl Genet 和 Plos One发表论文14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6篇),主要内容涉及基因组分析、分子标记开发、QTL连锁和关联定位、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等。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第6完成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第4完成人),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第2、4和6完成人),申请2项(第2完成人)。
教育经历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发育生物学, 硕/博士, 2002-09至2009-06
-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院
农学, 学士, 1998-09至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