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于2000年8月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10研究所(又称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调入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1994年8月在原单位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被破格聘为高级工程师,2001年12月在现工作单位即华南理工大学被转聘为副教授,即任副高职务合计19年。<br> 1988年7月本人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硕士毕业后就留在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应用于卫星和载人飞船的热控和抗静电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航天部型号预研项目“卫星用石英玻璃型二次表面镜(OSR)的研制”和“掺铈玻璃型二次表面镜(OSR)的研制”,解决了卫星表面的热控技术,先后荣获1992和1996年度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至1998年主持了航天军转民项目“除霜、隔热镀膜玻璃”,其中的关键技术还可应用于液晶显示器和OLED等领域,该项目于1999年11月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排名第一)。<br> 2000年8月至今调入华南理工大学电信学院,从事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工作,主要业绩如下:<br> (1)先后参加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净化反应离子刻蚀中有毒和腐蚀性气体的原理和方法研究”、1项广东省工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55um波段光学滤光片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3项横向项目;先后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固体材料静电起电理论研究” 、10项横向项目和1项校级项目,其中2003年10月开始主持的主持的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的横向项目“铁路危险品货场静电隐患的测量、评估及防护研究”于 2005年获得了广铁(集团)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已获排名第一的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已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1篇被SCI收录,19篇被EI收录。<br>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上述科研工作的完成,在“静电理论、检测技术及自动化”方面已创新性地建立了适用于危险品储运行业的流动人体单RC模型、人体手推车3RLC模型及相应的静电防护标准等。这些隶属于“静电理论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完全符合目前全球实际需求的科学主题之一即“安全技术”;因为它不但适用于许多危险场所如铁路、公路、石油、化工、纺织、造纸、橡胶、印刷、轮船及煤炭等行业的生产和储存,也适用于电子产品等电磁干扰敏感器件本身的“电磁兼容性能的设计与检测”,及其生产现场的“静电检测及防护”工程。<br>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静电理论与防护、静电检测技术及自动化、电磁兼容、传感器网络与信息处理、薄膜科学与技术等。<br> (2)主讲了本科生的8届必修课程“通信光电子技术”、 5届选修课程 “静电理论与防护”、1届选修课程“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和硕士研究生的5届选修课程“静电理论与防护”和“集成电路互联与电磁兼容”,荣获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度“华为奖教金”。已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届(共43人),及在职工程硕士9届(共16人);2001.09至2005.07担任2001级物理电子专业本科班的班主任,2006.09月至2009.08月担任2006级研究生的级主任,2010.09月至2013.07担任2010级研究生的级主任,先后荣获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度的“优秀本科班主任”和2011-2012学年度的“优秀研究生级主任”。<br> (3)1999年10月被聘为中国真空学会第四届薄膜专业委员会委员;2005年3月至今先后被聘为广东省真空学会第三和第四届理事, 2006年8月至今被聘为广东省第四届静电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1年2月至今为中国真空学会第七界质谱分析和检漏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年8月至今为中国物理学会第八届静电专业委员会委员。
工作经历
-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与信息学院, 副教授, 2000-08至现在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10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技术开发处, 副处长 / 高级工程师, 1985-07至2000-07
教育经历
-
华南理工大学
电路与系统, Doctor, 2002-09至2006-06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真空物理专业, Master, 1985-09至1988-06
-
合肥工业大学
真空专业, Bachelor, 1981-09至19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