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国,1986年10月,山东滕州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从事智能农机技术与装备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机化协会保护性耕作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nic Engineering会员,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会员、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审专家、中国自动化协会会员、新疆农机协会会员等职务,也是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及教育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员。
作为高校教师,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理念,积极开展农机教学工作。
(1)讲授畜牧机械、机电一体化、测试技术等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优秀,畜牧机械学评教优秀,获得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称号。
(2)承担学生思想指导及班主任工作,获得优秀班主任、优秀民汉合住班主任称号。
(3)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累计参与学生200余人次,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参与专利申请20余项,3人保送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
(4)组织学生获得各类竞赛奖2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自治区一等奖2项。
(5)积极从事新工科教学研究,主持自治区教研项目1项,完成校级课题3项(优秀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教研论文6篇,参编《保护性耕作技术》,获得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同时,积极参与农机紧缺人才、卓越人才的工作,协助完成农机专业自评工作、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生评估工作。
聚焦农业工程学科的前沿领域,致力于农机作业自动导航控制技术与装备以及特色农作物末端执行器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
(1)农机作业自动导航控制技术与装备:针对农田地表作业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农机作业精度容易受到地形变化的影响,开展自动导航技术在农机具作业精度上的应用,及时、准确地获取拖拉机及悬挂机具在复杂农田地表状况作业时的行驶状态并进行位姿补偿,保证自主导航系统的控制精度。
(2)自动移栽机技术与智能化装备:针对新疆番茄苗自动取苗过程中存在的伤根、伤茎及伤钵等问题,提出基于钵-盘顶推分离与柔性夹指夹茎取苗的组合式取苗方法,基于顶推-夹茎式低损自动取苗机理研究,重点开展顶夹组合式取苗机构理论与试验研究。
(3)特色农作物提质增效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围绕红花机械化采收过程中存在效率低、花丝破碎、掉落及果球损伤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渐进剪切--气力吸附的采收形式,构建花丝粘弹塑性接触模型,通过气固耦合揭示花丝高效低损采收机理,完善了红花采收机械的结构及工作性能。同时,积极探索通过深度学习进行红花识别与检测,对红花花丝进行精准定位,开展红花采收机器人的研究。
目前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1项,结题优秀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以及新疆农业大学校前期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专项资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SCI检索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60余项,其中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20余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
工作经历
-
新疆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20-12至现在
-
新疆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讲师, 2013-09至2020-12
教育经历
-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化工程, 博士研究生, 2017-09至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