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甲强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58岁(1963.5),上海市教委纳米材料化学重点学科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方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无机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智能传感器联盟常务理事,上海市安全生产专家,中科院微系统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Chin Chem Lett》、《功能材料》期刊编委。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并获化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系并获无机化学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前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作,2006年之后到上海大学理学院工作,任纳米材料化学、无机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担任过无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大学化学、工程化学、材料化学导论、无机合成化学、纳米材料导论等课程的本科生教学工作;固体无机化学、材料合成与制备、纳米材料学、气体传感器、现代化学进展、气体传感器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的工程化学教材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入选国家13.5规划教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获河南省教委优秀论著一等奖; 主持的无机化学课程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主编材料合成化学、纳米材料导论、传感器技术、工程化学等10多部教材。 长期从事材料化学和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工作。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础上,设计高性能的敏感材料,并深入研究敏感材料的响应机理。采用溶液化学方法调控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孔隙度等微结构,合成出结构、形貌可控,分散性好的氧化物量子点、纳米线、纳米棒、空心球、介孔材料、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等,以提高气体传感器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通过金属量子点、有机官能团与纳米材料的组装进一步提高了气体传感器的选择性。在氧化锌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机理研究和材料设计,石英晶体微天平化学传感器的材料设计,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材料设计,乳腺癌早中晚诊断生物传感器的材料与器件设计,环保制冷剂敏感材料设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新型制冷剂R134a的泄漏监测,甲醛、神经毒气以及TNT传感器提供了解决方案。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主持的10多项科研课题通过省市级鉴定或验收,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在Adv Funct Mater、Angew Chem Int、J Mater Chem、J Phys Chem C、Sensors Actuat B等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1篇论文入选Hot Paper、先后有18篇文章进入ESI高被引文章;被SCI论文作者引用超过10000次,单篇它引最高记录650次(Sens Actuators B,2000, 66, 277-279),H指数58;是 JACS,ACS Nano,ACS AM,Sens Actuators B、Cryst Growth Des、J Phys Chem B,C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在国内外气体传感和纳米材料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工作经历
-
-
郑州轻工业学院
材料化工学院, 教研室主任, 1988-06至2006-04
教育经历
-
上海大学
材料学, 博士, 2002-09至2005-09
-
中国科技大学
无机化学, Master, 1985-09至1988-07
-
郑州大学
化学, 学士, 1981-09至19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