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克武,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明尼苏达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IEEE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复杂环境下的宽带无线通信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宽带移动通信和地面数字广播,重点研究方向为空间耦合LDPC码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2014年以来,在编码调制和非正交多址领域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除学生外)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12篇。
作为主要承担者参与了地面数字广播的多个项目,包括多层广播传输的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DTMB国家标准修订及国际标准研制、新一代国家数字电视广播关键技术研究、DTMB标准的国际化推广、DTMB-A标准的研制和产业化。相关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7年4月,排名1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12月,排名13)、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4月,排名5)和自然科学三等奖(2016年12月,排名3)。
作为主要承担者参与了无线移动通信的多个项目,包括2009宽带重大专项的“2009ZX03003-006 IMT-Advanced多址技术研发”,工信部IMT2020(5G)推进组的新型编码调制课题和非正交多址课题,2016年宽带重大专项的“2016ZX03001019-002基于多用户共享接入的5G频谱效率提升技术研发与验证”、以及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的非正交多址课题。
在传统信息论的编码调制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提出一种类高斯星座映射技术,Gray-APSK技术,在BICM和BICM-ID编码调制系统中显著优于传统Gray-QAM技术,Shaping增益显著,成功应用于DTMB-A国际标准,是DTMB-A的核心技术之一,DTMB-A已经于2015年7月8日被正式列入国际电联ITU-R BT.1306建议书,成为国际标准。
在传统信息论的信道编码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提出一种基于行分裂和合并(Row Combining and Splitting)的多码率LDPC码设计技术,成功应用于DTMB-A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渐进二维扩展(Progressive Matrix Growth)的码率兼容和码长可扩展的LDPC码构造方法,信噪比门限性能可优于2015年ATSC3.0广播传输标准和2017年5G新型空口规范的LDPC码。
在网络信息论的蜕化广播信道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提出一种面向蜕化广播信道的非正交复用技术,比特分割复用(BDM)技术,其特点在于,多个用户非正交复用的基带复平面星座图具有格雷映射,且格雷映射的比特来自于多个用户。BDM技术特别适用于广播信道的BICM编码调制系统,其格雷映射的星座图显著优于传统直接叠加技术的非格雷映射的星座图。
在网络信息论的多址接入信道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提出一种面向多址接入信道的非正交多址技术,比特交织编码多址接入(BICMA)技术,其特点在于,联合交织图样和资源图样区分用户,是传统交织分割多址接入(IDMA)技术的改进。采用BICMA技术的非正交多址系统,具有频谱效率高和解调复杂度低的优点。
工作经历
-
清华大学
信息国家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2019-08至现在
-
清华大学
信研院, 副研究员, 2006-05至2019-07
-
清华大学
电子系, 讲师, 1996-08至1999-08
教育经历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ommunications & Signal Processing, Ph.D, 2000-01至2003-05
-
清华大学
通信与电子系统, 硕士, 1993-09至1996-07
-
合肥工业大学
无线电技术, 本科, 1989-09至19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