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华 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美国糖尿病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学组组员,中央保健局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参与多部学术专著的编写,包括《协和内分泌代谢学》、《临床疾病诊疗常规》、《老年病学》和《内分泌病治疗临床禁忌》等专著的编写,为《糖尿病现代治疗学》副主编,发表论文及综述100余篇,其中发表在Diabetes Care,Metabolism和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等在内的Sci文章10余篇。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药品评价》常务编委、《中国糖尿病杂志》、《内科急危重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和《中国实验动物学报》等杂志编委。同时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专家
对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长期从事糖尿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尿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研方面主要承担的课题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基金、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基金优秀类、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课题等共10项,曾获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先进个人三等奖。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5名。
科研方向及学术贡献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尿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3-2005年,我们与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联合进行了有关宫内发育环境与成年期糖代谢相关的研究,结果再次证实了糖尿病胎儿起源假说,即成年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性随着出生时体重的下降而增加。校正成年期体重、年龄、性别、血脂等因素后,低出生体重是成年期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再次证实了中国人群此联系的存在,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论文发表于Diabetes Care 2008, 31: 483-7;IF:7.92; Metabolism 2010;59(9):1272-6 IF 2.9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早期发育对糖脂代谢异常发生发展影响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获得2项北京市自然基金资助和一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开展“低出生体重与糖耐量异常相关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以及“中国新生儿糖尿病的分子遗传学及临床研究”。通过对儿童糖代谢异常(新生儿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研究,我们确诊了国内首例由于KCNJ11基因(R201H)杂合突变导致的新生儿糖尿病,也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新生儿糖尿病病例在明确诊断后用口服药物替代胰岛素治疗(论文发表于Hormone and Metabolic Research 2009;41:451-453;SCI IF 2.43)。迄今已收集新生儿糖尿病患者19例,其中4例明确诊断为KCNJ11或ABCC8基因突变并成功进行磺脲类替代治疗,患者血糖控制稳定,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遗传药理学在糖尿病诊治中的有效实践。我们还首次确诊了国内2例由GDH激活突变所致的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低血糖疾病-高胰岛素/高血氨综合征,并成功利用蛋白质负荷试验和蛋白质剂量选择试验对患儿进行了辅助诊断及指导治疗(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0 ;23(7):733-8)。我们还率先向国外报道了我国暴发性1型糖尿病病例(论文发表于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8; 121(2):181-182 SCI IF 0.86)
同时我们还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基金课题“应用基因芯片探讨天芪降糖胶囊降糖调脂的机制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3):174-177)。另外完成了有关宫内发育环境与糖尿病易感基因TCF7L2, SLC30A8, and KCNQ1等的关系研究,文章拟发表于Diabetes (Sci IF 8.39)。还进行了中国代谢综合征人群与FTO基因的关联研究(文章发表于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0;123(14) :1852-1858)。目前正在进行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项目“宫内发育环境与成年期糖代谢异常关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工作。
教育经历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 Doctor, 1994-08至19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