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凯,男,1964年10月25日出生,重庆市江津人,国家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道路与铁道工程),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工程力学)。从事地貌过程及其减灾力学研究。<br>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本科学习。<br>1988年9月至1991年6月,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吉均院士。<br>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重庆建筑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朱可善教授和哈秋舲教授。<br>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重庆大学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师从鲜学福院士。<br>1998年,香港理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br>1993年晋升讲师(破格),1995年晋升副教授(破格),1999年晋升教授(破格)。<br>2003年,被遴选为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br>2006年,被遴选为重庆交通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br>2010年,被遴选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br>2007年,被遴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br>2013年,被评为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道路与铁道工程(重庆交通大学)。<br>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工程力学(三峡大学)。<br>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br>2002年、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br>1999年,被评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br>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水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峡大学工程力学、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硕士生导师。<br>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职工楷模、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br>现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西部交通地质减灾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重庆市岩土与地质工程教学团队带头人、重庆市《土力学》精品课程负责人、重庆市《公路工程地质》精品课程负责人、重庆市《土力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br>重庆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南岸区委员会副主委,重庆交通大学岩土与地质工程系主任,重庆交通大学地质灾害工程控制实验室主任。<br>培养博士生、硕士生90余人,有5篇硕士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br>指导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重庆市金奖1项、重庆市特等奖1项。<br>从199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70余篇),研发国家发明专利31项(已授权1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主要学术成就与学术贡献如下:<br>(1)在山区公路水毁防治研究中有重要贡献,尤其在公路泥石流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基于固液两相流理论提出的泥石流磨蚀作用计算方法、泥石流固液分相流速计算方法、泥石流冲击力计算方法、泥石流沉积物承载力确定方法、沿河公路水毁破坏模式、泥石流冲击桥涵破坏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br>(2)以危岩崩塌为载体,在应用断裂力学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所著《危岩崩塌演化理论及应用》一书思想新颖,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均有独到见解。首次揭示了砂岩地区危岩链式崩塌规律,应用经典断裂力学方法研究了危岩的破坏机制,应用突变理论研究了危岩突发性破坏产生的弹冲动力参数,应用弹性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危岩破坏激振效应,许多观点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此书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好评,至今仍被广泛应用。<br>(3)学术思想敏锐。在介绍新的学术思想,如地质灾害演化过程、泥石流动力学、公路水毁学、应用力学、复杂介质力学方面颇有贡献。共出版专著7部(均为合作),发表论文300余篇。<br>(4)创新能力强。围绕山区公路水毁防治和应急修复、危岩崩塌安全警报与应急处置问题,研发了国家发明专利31项,已经授权16项。
教育经历
-
重庆交通大学
岩土工程, 博士, 1988-09至1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