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男,博士,博士后,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辽宁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力学学会理事,《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American Journal of Mechan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和《Journal of Moder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期刊编委。现就职于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曾在沈阳机床工作3年,对机械系统模态试验和故障诊断有着一定的经验;博士期间,跟随韩清凯教授,从事航空发动机叶片、轮盘、鼓筒等构件的振动测试、模态测试、高周疲劳测试技术研究;留校后,跟随闻邦椿院士,从事航空发动机复材薄壁构件非线性振动特性研究;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访学期间,与官忠伟教授合作,从事多功能层合板壳结构的冲击与吸能特性研究;2020年7月在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606所)博士后工作站,跟随王相平副所长/研究员,从事复合材料包容机匣抗冲击特性研究;在2021年5月入选国家科技部组织评选的2021年度“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每年仅10名),与韩国汉阳大学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实验室的Sung Kyu Ha教授围绕新型多功能复合材料结构的动力学建模与性能优化设计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入现职以来,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Nonlinear Dynamics》、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机械工程学报》、《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振动工程学报》、《复合材料学报》、《航空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发表SCI一区论文40篇,EI检索论文3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单篇论文SCI影响因子最高为11.322,累计影响因子258.511,单篇论文SCI引用最高次数为59次,被SCI收录的他引总计560余次,H指数16。2020年作为主编,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近5年共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授权美国和日本专利共6项。通过系统性研究,针对复合材料结构,其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测试、建模、分析、辨识、优化设计方法与体系。考虑了工程中大振幅和温度效应的影响,创建了具有振幅依赖性和温度依赖性的非线性振动解析模型,并基于Matlab编写了多套算法与程序,弥补了传统以线性等效为主的建模和求解方法带来的较大计算误差。所提出的分析模型与算法程序对于深入研究复合材料结构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热振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相关建模、分析、迭代求解方法受到美、欧、英、日、韩、加、中等国际国内院士和知名学者等同行的正面评价和引用。已在2018年完成的自然基金项目,由于研究成果突出,被基金委在“第十八届国际制造会议(IMCC 2019)”评为优秀结题项目。
针对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研发单位的技术需求,其申请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纵向和企业横向课题,具体研究围绕“先进复合材料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性能表征测试方法、各向异性材料参数辨识、主被动振动控制、减振抗冲击性能优化”等展开。研发了具有轻质、高强、主被动振动一体化控制的新型多功能格栅复合材料板壳结构,提出了可行、高效的自适应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及算法程序,为由新材料构成的薄壁构件应用于我国新一代航天装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成果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发的空间站科学实验柜复合材料蒙皮结构上得到了应用。所研发的实验系统,为606所开展的复合材料薄壁结构的非线性热振试验,提供了测试技术支持。基于掌握的先进复材制备与动态力学参数辨识等多项关键专利技术,他指导了高新技术企业“沈阳智振科技有限公司”以复合材料减振、降噪、抗冲击为核心主题的测试仪器开发与技术创新,实现了该测试仪器的加工与制造,并于2021年获得专利技术转让30万元。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获得了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次(排名第六)、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次(排名第一)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排名第三和第四)。
工作经历
-
东北大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工程师, 2014-11至现在
-
沈阳机床
设计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室, 工程师, 2008-08至2011-07
-
东北大学
理学院, 辅导员, 2004-09至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