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个人基本情况 <br>男,1972年2月出生,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8-2009年,2011年在分别在维也纳大学和多伦多大学Scarborough分校进行访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旅游地理学和西北地区人地关系脆弱性的社会-生态整合研究。被聘任为为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和北京市、湖南省、浙江省等五省联合的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担任《干旱区地理》、《Journal of educational tourism》等学术期刊的编委。曾经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十一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学术奖励。获得“陕西省青年突击手”和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入选首届“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br>二 研究领域 <br>1 区域旅游发展研究<br>以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市为标靶地区,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基于客源市场和旅游行为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大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的概念、范围和空间组织措施;相关成果被《陕西省旅游总体规划》和《西安市旅游发展规划》借鉴采纳;将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引入旅游地理学中,选取陕西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对秦岭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和空间分析,以金丝峡景区、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和汉长安城大遗址为典型案例区,对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影响机理、农户对旅游发展的适应、参与旅游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包括能源消费的影响)、大遗址保护区人地系统的脆弱性及其空间差异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最小描述模型对乡村旅游人地系统状态的关键变量和退化系数等进行了定量化尝试。<br>2 西北地区人地关系的社会—生态整合研究<br>运用社会-生态系统及其恢复力理论和框架,将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信息整合起来研究西北地区城乡人地系统及其脆弱性特征。以典型生态脆弱区为例,关注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及其对地方可持续性的影响,在社会-生态系统(半)脆弱性与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以陕西省商州区和长武县,甘肃省榆中县和民勤县为例,通过对当地农户的详细调查,基本理清了半干旱(干旱)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恢复力和及其适应性演化机制;基于遥感数据和农户问卷调查,对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恢复力进行研究,利用修正的脆弱度概念模型测算恢复力,对恢复力定量化有重要启示。确定相关利益主体(主要针对当地基层机构管理人员和农户当中的年长者)并对其进行了访谈,积累了丰富的调查问卷设计和以农户为特定对象的访谈经验,运用情景分析法对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进行分析,近期在乡村社区恢复力和大城市边缘区的社会脆弱性的研究方面也在积极探索。综合运用遥感影像、社会统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针对道路建设对秦岭山区乡村社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br>在完成上述研究课题的同时,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曾参与完成陕西大秦岭旅游发展规划,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规划,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规划,安阳殷墟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方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其中安阳殷墟保护规划成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支撑材料。
工作经历
-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 1999-07至现在
-
多伦多大学Scarborough分校环境科学系
2011-07至2011-08
-
维也纳大学区域与地理研究系
访问学者, 2008-10至2009-04
教育经历
-
北京大学
自然地理学, 博士, 1996-09至1999-07
-
兰州大学
地理学, 学士、硕士, 1989-09至19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