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利用北京谱仪II和III(BESII,BESIII)以及日本B介子工厂(Belle)探测器所获取的实验数据, 进行物理分析已经十多年, 在奇特态强子的寻找和重味夸克偶素的产生和衰变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奇特态强子方面,发现了新粒子Zc(3900)、Zc(4050)、Y(4660)和新共振结构Y(4008)、X(4350)等,精确测量了Y(2175)、Y(4260)和Y(4360)的共振参数。这些新共振态与已知粲偶素性质不同,是奇特态强子很好的候选者。此外,也在ϒ(5S)数据中寻找类X(3872)的态从而发现新的强衰变模式;在矢量介子对中观测到新共振结构,所有已知理论如四夸克态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它们;首次观测到ψ(4040)和ψ(4160)强跃迁信号;开辟了利用ϒ(1S)和ϒ(2S)辐射衰变进行奇特态研究的新领域。<br>新粒子Zc(3900)和Y(4660)被收入《粒子物理手册》中,其中Y(4660)是第一个被收录的由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的新粒子。研究成果“Belle实验新粒子的发现和研究”获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目前担任Belle合作组粲物理小组物理召集人以及BelleII理论和实验交互式平台(B2TiP)工作组粲夸克偶素物理召集人和BelleII经济委员会成员。本人代表BESII、BESIII和Belle国际合作组,以主要作者之一或通讯作者在 Phys.Rev.Lett.、Phys.Rev.D等国际物理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三十多篇,包括7篇Phys.Rev.Lett.。由高能物理数据库 INSPIRE查询,发表的论文总的被引用次数超过1300多次。代表国际合作组受邀在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做报告超过35次。由于在新强子谱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受邀参与撰写长篇综述文章“低能区精确检验标准模型”(Eur. Phys. J. C 66, 585(2010))和“B工厂上的物理”一书(Eur. Phys. J. C 74,3026(2014))中的部分章节。
工作经历
-
复旦大学
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 教授, 2019-01至现在
-
-
日本名古屋大学
物理学院, 助理教授, 2011-04至2013-03
-
美国夏威夷大学
物理系, 助理研究员, 2007-07至2011-04
教育经历
-
-
南京师范大学
理论物理, 硕士, 2001-09至2004-07
-
安徽师范大学
物理学教育, 学士, 1997-09至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