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具有多年(1993-7至现在)的工程地质和地基与基础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经验,在特殊土的工程性质和桩基理论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研究工作积累。
在特殊土的工程性质研究方面,对武汉地区典型软黏土的固结-蠕变-逆固结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弹黏性蠕变模型及其数值分析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岩土力学》(2005,26(02):299-302)、《土木工程学报》(2010,43(S1):577-581)等期刊上;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触变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宏微观试验研究,全面揭示了该黏土在扰动前后结构、物理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过程中强度恢复模型,分析其触变模式,深化认识其触变机理,建立了判定结构性黏土触变性强弱的评价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vol.2021, Article ID 8825107, 11 pages, 2021)、《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Volume 9,Article 683454, 10 pages, May 2021; Volume 8, Article 697181, 10 pages, August 2021)等期刊上。
在桩基理论研究方面,利用有限元法,对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桩基的群桩效应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桩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相关成果发表在《岩土力学》(2004,25(04):583-589)、《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05):804-808)等期刊上;研究了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单桩竖向承载性状、单桩水平向承载性状,群桩竖向承载和变形性状,揭示了土体的结构性和触变性强弱对桩基承载、变形性状影响的规律,相关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并获授权;基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提出一种考虑桩周土的结构性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和新的考虑侧阻软化的单桩荷载沉降计算公式,相关理论已应用于湛江地区的桩基工程实践中。
工作经历
-
武汉科技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 1993-07至2016-06
-
教育经历
-
武汉大学
岩土工程, 博士, 2001-09至2004-12
-
武汉大学
岩土工程, 硕士, 1998-09至20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