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利用临床工作的空隙和休息时间,一直坚持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机制基础实验研究,寻找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治疗方法。近五年,基础研究集中在TDP-43蛋白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实验方法涉及到全细胞膜片钳、人野生型和突变型(Q331K)TDP-43质粒构建,稳定或瞬时转染细胞系、原代神经元培养、westernblot、RT-PCR、免疫化学等,发表多篇相关论文。<br>2014年2月到美国国立卫生院老年病研究所神经科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在美国期间,参于高热量饮食对认知功能影响的课题,掌握了胎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培养、小鼠脊髓切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实验内容仍集中在TDP-43方面,培养脊髓运动神经元,观察高糖、低糖或ketone培养基对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电生理改变,检测动作电位、兴奋性突触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变化,发现高糖培养可提高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低糖和ketone对运动神经元的影响不明显;给新生1天小鼠侧脑室注射携带人野生型TDP-43的腺相关病毒9型,观察脊髓片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改变,发现TDP-43致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升高;给新生1天小鼠侧脑室注射携带人野生型TDP-43的腺相关病毒9型,观察与兴奋性相关的蛋白和信号通路的改变。于2015年2月回国,仍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工作经历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2005-07至现在
-
美国国立卫生院
老年病研究所, 2014-02至2015-02
教育经历
-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H
2014-02至2015-02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神经病学, 博士研究生, 2005-09至2008-06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神经病学, 硕士研究生, 2002-09至2005-06
-
河北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1997-09至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