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华,博士,现任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创新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工程植物事业部部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生物质与生物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三届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环境信号的分子机理和伤害修复途径。以重要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手段,探索植物逆境适应机制,揭示植物感应、传递、应答胁迫环境信号的途径,寻找网络调控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关键基因,通过现代先进生物学技术进行分子改良,提高植物抗逆性和防御能力,为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绿色高效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主要进展:2002年回国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部“973”、“863”、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农业部“9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以及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等。主要开展了①植物逆境蛋白质组学研究,如水稻响应干旱、低温、盐碱、机械伤害,麻疯树应答低温,菊芋响应干旱、盐碱蛋,小泥碗癣脱水、低温胁迫等蛋白质组学解析;②在基因操作和基因工程研究方面,主要从资源植物麻疯树、构树、草坪草、石刁白、百脉根等中分离克隆到30多个与逆境应答和生长发育相关的重要关键基因,如直接调控耐干旱、低温、盐碱等逆境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基因DREB、DOF、MYB、NAC等基因,与逆境信号传导相关的CDPK、RLPK等,并对一些有用麻疯树、构树等进行转基因研究;③在院地合作方面主要开展了杂交构树、麻疯树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其中,杂交构树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边际土地上推广种植数万亩,成为我所入住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的第一个项目,在干旱、盐碱、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曾被多家报纸、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报道,其中“杂交构树工厂化快繁育苗技术”获得2008年大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近几年来,在植物环境信号应答机制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性结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注册基因30个,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70多篇论文,SCI论文50篇,国际性学术会议文章30多篇。其中,水稻伤害蛋白质组学研究发表在著名杂志《Proteomics》上,并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被第二届国际生物医学光谱学大会(2003年7月,英国伦敦)邀请作大会特邀报告,获得特邀报告奖;水稻灌浆期茎段蛋白质学研究以封面论文发表在2006年《Proteomics》杂志第11期上。
工作经历
-
-
日本国立农业科学研究所
分子遗传部, 访问学者, 2003-11至2004-02
-
日本国立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
分子遗传部, 访问学者, 1999-12至2001-12
-
日本筑波大学
基因研究中心, 博士后, 1996-10至1998-09
-
甘肃省农业厅
经济作物处, 干部, 1983-08至1986-08
教育经历
-
-
-
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
蚕桑, 大学/农学学士, 1979-09至19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