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简介
1977年1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1977-1982年在北京原子能研究院49-2研究室工作,曾任49-2实验反应堆操纵员、助理工程师,1982年至今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从事聚变堆研究设计工作。1992年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现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批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同年任聚变堆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被评为“中核总优秀科技工作者”,1993年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同年任聚变堆研究室主任。1996年被推选为中核总“112人才工程”核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带头人。现为西南物理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聚变科学所副总工程师、中国ITER 固态TBM项目负责人、科技部ITER专项首席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核技术应用专业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聚变堆总体设计组》成员,科技部磁约束核聚变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2004年获得政府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正式候选人。
2、学术职务
四川省核学会核材料专委会专委、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分会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委会专委、四川省核学会反应堆工程专委会专委,四川省动力工程学会反应堆工程专委会专委,中国核数据委员会委员(2002-),《中国物理快报》特约审稿人,日本《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杂志编委,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核物理学会反应堆与核材料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聚变辐射防护分会副理事长,ITER实验包层国际工作组成员,科技部ITER计划国内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TBM计划专家组成员。国际著名杂志《Fusion Engineering & Design》编委、客座编辑, 多次担任中-日聚变/裂变工程材料国际会议主席,聚变核工程会议(ISFNT-9)执委、科学秘书。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TBM计划委员会(TBM PC)专家。长期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理学部会评专家。
3、学术成就
自1987年以来, 主要从事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聚变-裂变混合堆”专题研究。在“聚变-裂变混合堆概念设计研究”项目中, 负责堆放射性及环境安全分析,中子学计算以及有关的计算机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工作。1990年,负责研制的混合堆放射性计算程序FDKR和核数据库AF-DCDLIB,被收入美国橡树岭国家辐射屏蔽情报中心(RSIC)程序库(RSIC编号:CCC-541/FDKR)。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美国RSIC入库的五个程序之一。
1991-1992年,被邀请参加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有美国,英国等七国著名实验室参加的“国际聚变活化计算比较研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FDKR程序被确定为该项目的基准程序之一。自九十年代初以来,一直致力于聚变中子嬗变放射性核废物的研究。1994年,负责的“混合堆中嬗变长寿命放射性核废物可行性研究”课题并被列入1994度年中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合作项目(编号:Y94-B6),研究论文“在混合堆中嬗变核废物镎-237研究”被入选出席1995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科学大会(1995年)。自2004年开始至今,负责中国ITER固态实验包层模块(TBM)项目的设计与技术研发。自2011年起担任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设计专家组成员。
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曾获国家实用、发明专利5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三等奖7项。
工作经历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105室, 研究员, 1996-01至现在
-
教育经历
-
上海交通大学
核反应堆工程, 1973-09至1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