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发宝: 1984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本科医疗系。现为华西医院放射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分子影像中心主任。1992年获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研究论文“心肌缺血的形态学和功能学早期变化的基础研究”,论文四篇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研究论文“心肌缺血磁共振波谱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在ISMRM报告,三篇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博士后出站,研究论文“心肌缺血磁共振灌注的临床研究”,在ISMRM, RSNA报告;1995年研究成果“心肌缺血的左心室形态学和功能学研究”获得军队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996年研究成果“冠状动脉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2000-2003年在Robert Weiss Robert和Paul Bottommley(University of Johns Hopkins)著名教授指导下首次报导“The Effect of orientation on quantification of muscle creatine by 1H MR spectroscopy”的临床研究,对于数十年MR波谱在临床心脏应用的原理和价值进行首次阐述。2003-2004年在Johns Hopkin首次报导“Intra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radiofrequency may enhance gene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in-stent neointimal hyperplasia”和“MRI of intravenously injected bone marrow cells homing to the site of injured arteries”的基础研究,在2004年国际心血管大会(New Orleans,USA),郜发宝荣获“Melvin Judkins Young Clinical Investigator Awards i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奖(该奖仅有四位学者获得), 在此次报告中首次论及干细胞移植MR在活体动态示踪的前沿研究,该成果还受到美国报刊和网络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专题评论。2005-2007年在夏威夷第五次分子影像大会首次展示研究报告“Probing the cardioprotective effect of a PPAR-delta agonist by in vivo imaging”。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副组长,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发表论文专著70余篇。
主要从事心胸放射学诊断和研究工作36余年,工作和研究论著主要集中于心脏大血管领域。郜发宝为国内最早进入博士后研究之一, 全军第一个医学影像诊断博士后。特别为率先从事心脏磁共振影像/磁共振波谱研究、心肌灌注、心肌活力、心肌能量代谢的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负责完成和正在负责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卫生部重大临床研究项目一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一项,国家科技部“973”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现有科学研究基金约1200余万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07年以第一类人才引进郜发宝到华西医院放射科工作,并且成立全国一流的分子影像研究中心。
工作经历
-
Sichuan Univercity
2004-01至2012-02
-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adiology, Postdoctor, 2005-09至2007-10
-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 住院医生, 1984-07至1989-02
教育经历
-
Johns Hopkin University
Radiology, Doctor, 2000-09至2005-10
-
-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影像学诊断, Doctor, 1994-08至1997-06
-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影像学诊断, Master, 1989-08至1992-07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本科医疗系, Bachelor, 1979-08至198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