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苹,女,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室,副研究员,副教授。北京市科技新星。2009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进行博士后工作,从事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研究,2011年进入宣武医院,从事脑缺血神经保护基础及转化医学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B类项目1项。2013年获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协会颁发的青年学者奖,2015年获美国中风协会颁发的2014中风进步与创新奖。2017年参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参与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参与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任主编出版著作1部,任副主编出版著作2部。共发表SCI论文68篇(Prog Neurobiol, Stroke,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Exp Neurol, FEBS J等杂志)。现任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验动物学报-通讯编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研究方向:(1)非编码RNA作为临床新的缺血性脑卒中特异性诊断标记物与治疗新靶点的发现;(2)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3)脑缺血后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是Epigenetics (IF=4.73)、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IF=3.195)、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2.82)、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585)、Brain and Behavior (IF=2.072)、Journal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IF=2.195)、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1.824)、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 (IF=1.728)等杂志的审稿人。
教育经历
-
北京大学医学部
生理学, 博士后, 2009-09至2011-08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病理生理学, 博士, 2006-09至2009-07
-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学, 研究生, 2003-09至2006-07
-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本科, 1998-09至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