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育新,男,197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门研究光释光年代学和湖泊-沙漠环境演化及沉积物物源,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干旱区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终身会员,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测年工作组学术委员。199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学专业,主要研究镁铁-超镁铁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获硕士学位;2008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主攻光释光测年与湖泊演化,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吉兰泰-河套’古大湖演化(侧重光释光测年)研究”。2001年7月以来,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2004年被聘为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并开始从事光释光年代学与沙漠-湖泊演化研究;2010年12月被聘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及西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双聘研究人员。2004-2008年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光释光年代实验室师从赵晖研究员学习光释光测年。2010-2011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与Oviatt教授和Spencer教授合作研究美国Bonneville盆地湖泊群的湖岸线及光释光年代。2008年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光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参加过多项科研项目,独立完成4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一项,创新群体“青藏高原和中东亚干旱区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研究” (编号40721061)项目组成员。
(1)作为核心研究成员,发现在晚第四纪时期存在一个西自内蒙古巴彦乌拉山、东达呼和浩特南部的晋陕峡谷口、面积达到34,000 km2的“吉兰泰-河套”古大湖,但测年结果却显示高湖面的年代比氧同位素三阶段“大湖期”明显早;水源研究结果表明“吉兰泰-河套”最高湖面的形成与黄河演化密切相关。
(2)理清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区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源区变化历史,揭示腾格里沙漠的沉积记录了全球变冷背景下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信息,但在第四纪时期近源沙漠向黄土高原提供的粉尘非常有限,为理解近源沙漠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直接地质证据。
(3)通过系统的年代学研究,提出末次冰期间冰段吉兰泰地区为湖泊-沙漠共存的环境状态、无气候环境异常的认识;通过多种测年方法的综合研究,揭示前人报道的腾格里“晚第四纪大湖期”的湖岸线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腾格里地区在末次冰盛期经历了强烈侵蚀作用的新认识。
(4)提出受控于末次冰消期以来亚洲夏季风演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阿拉善高原及周边大面积地区沙漠景观是近2千年(特别是最近200年)以来高强度人类活动诱发导致的观点。这一突破性认识为广受关注的我国中部地区荒漠化治理指明了方向。
(5)探索性在吉兰泰盆地中建立快速准确测定沉积物年代的方法学研究,通过大量不同沉积相沉积物样品中提取出的石英矿物建立了通用的光释光信号标准增长曲线,并提出选用接近2D0的额外再生剂量校正以减小不同样品/测片的光释光信号强度在 Re-SGC曲线大剂量区间离散度的做法。该研究为在我国西部更广泛区域快速准确测量~6万年(~200 Gy)以来沉积物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范例。
工作经历
-
兰州大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授, 2013-05至现在
-
兰州大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矿产资源学院, 教授, 2013-05至现在
教育经历
-
兰州大学
自然地理学, Doctor, 2004-09至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