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人,1982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2003年和2009年分别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优良毕业生)和博士学位(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至2005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9年7月留校工作。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交流访问。2015-2017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气候与能源3所(燃料电池)作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原位诊断和控制,在大功率长寿命高环境适应性商用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方面取得成果:提出了分频均衡能量管理方法、设计了余热综合管理系统,客车冬季能耗降低11.6%,道路氢耗低至7.1kg/100km,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提出了氢/空/水/热自适应控制和基于交流阻抗的状态辨识方法,实现了水含量平衡和-30℃低温启动,与国际同类产品持平;提出了性能原位诊断和分层健康管理技术,车载寿命从0.5万小时提升至1.5万小时,接近国际同类水平。
累计发表SCI论文80余篇,参编中英文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51项,获得软著21项。获得德国洪堡基金(2015-2017)、NSFC优青项目(2021-2024),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排名2)、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排名3)、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21)和第五届ProSPER.NET-Scopus青年科学家奖(2013)。
申请人作为技术骨干研发了奥运史首台燃料电池客车、国内首辆低地板燃料电池机车及全球首辆液氢燃料电池重卡,支撑了2022北京冬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研究成果向北京亿华通公司转化(转化金额超420万),支撑了科创板上市;应用于以亿华通、福田、宇通为代表的主流企业,经济效益超20亿。
工作经历
-
清华大学
车辆与运载学院, 副教授, 2017-10至现在
-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IEK-3, 德国洪堡高级访问学者, 2015-07至2017-09
-
清华大学
汽车工程系, 副研究员, 2013-12至2017-09
-
清华大学
汽车系, 助理研究员, 2009-09至2013-11
-
清华大学
汽车系, 博士后, 2009-07至2011-07
教育经历
-
清华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汽车系), 博士, 2003-09至2009-07
-
清华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车辆工程(汽车系), 硕士, 2003-09至2005-10
-
清华大学
车辆工程(汽车系), 本科, 1999-09至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