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启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 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0 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 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得者。《Applied Geophysics》国际期刊编委,《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Sciences》等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人,美国SEG、欧洲EAGE学会会员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终身会员。<br>杜启振教授长期致力于地震波传播理论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和人才基金,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中推进了研究工作。在地震波传播理论方面,针对经典多孔岩石等效介质模型不适用于地震频带的科学问题,构建了地震频带裂缝-孔隙等效介质模型,将经典多孔岩石等效介质理论的应用领域拓宽至地震频带,为油气勘探地震波传播机理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油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方面,针对多波勘探波场分离式的处理解释方法无法保持弹性矢量波场传播特征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多分量联合的新思路,研发了多分量联合逆时偏移成像、多波联合AVO反演和多波联合偏移速度分析等关键技术,引领了多波多分量地震联合处理和反演的新方向。<br>2010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同年还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第七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2011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1)、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以第1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登记获批软件著作权4项,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br>学术期刊论文主要发表在《Geophysics》、《Geophysical Prospecting》、《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等国际期刊上。近5年来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14篇,EI检索19篇,其中第1作者论文被SCI检索11篇、EI检索14篇。多次在美国SEG地球物理年会、欧洲EAGE地球物理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发表SEG/EAGE国际会议论文11篇。在包括10名院士在内的千余名与会代表参加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2010年联合学术大会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被授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br>承担了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弹性波动力学》、研究生学位课《地球介质力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独立指导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31名,同等学历和工程硕士研究生9名;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19名,同等学历和工程硕士研究生8名。指导的研究生中有4人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
教育经历
-
清华大学
固体力学, 博士, 1999-09至2003-01
-
石油大学(华东)
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 硕士, 1994-09至1997-07
-
石油大学(华东)
勘查地球物理, 本科, 1987-09至1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