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1982年1月云南大学毕业,2月分配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1996年11月被聘为副研究员,到今年任副高级职称满18年。<br> 长期主要从事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参加过浙江湖南镇水库、贵州乌江渡水库、湖南东江水库地震等地震观测与研究和长江三峡水库前期科研论证工作,从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震源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地层几何学等方面,对活动构造进行研究,使用数字模拟方法建立起活动构造的动力学模型,预测首都圈未来地震的“时、空、强”危险性程度,使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探测隐覆活断裂的研究,在震源机制分析和地震分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br> 近年来,负责过长江三峡水库(30个加密台站)、紫坪铺水库(6个加密台站)和董菁水库(10个加密台站)地震等小台距密集台站的观测与研究,新建立了锦屏水库(13-2个台站)和溪落渡水库(13个台站)等地震监测工作,取得了大量的高精度数字地震资料;承担并完成了“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课题“典型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技术及预警技术研究”(2008BAC38B04)工作,开展了十五座水库诱发地震新震例的现场地质调查,极大地丰富了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使用灰色聚类法等方法,对长江三峡水库、新丰江水库和龙滩水库进行了预测实验;统计出水库诱发地震的七条综合性鉴别方法;提出在区域主压应力场作用下,与其方向平行或交角很小的断裂或裂隙呈现张性,在逆断裂区的次生张性断裂、岩溶、(温)泉等也是库水渗透的良好通道;在鲁甸地震前提出了马边断裂带附近会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预测意见。<br> 任现职以来承担过的课题情况: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级一级课题1项、子题8项,参加了一项国家973攻关子题和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br> 任现职以来第一作者发表国外SCI一篇(影响因子1.529),国内EI一篇, CSCD论文13篇,其它文章2篇,他引总次数39次。<br> 任现职以来获得中国地震局(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