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44年2月生,上海市嘉定人。
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1年5月至1992年5月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工学部留学。曾任哈尔滨第一工具厂技术员、合肥市科委干部、安徽工学院副教授、安徽工学院应用化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所长。1995年5月起在上海大学任教。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兼任上海市电子电镀学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电子电镀》副主编。
长期从事电化学及应用化学研究工作。自91年在日本国立九州大学时就协助日本金属学会副会长兼腐蚀与防腐学会会长著名学者林安德(Hayashi yasunori)教授从事材料电化学的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主持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四项部省级项目,四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继续从事材料电化学方面的研究。1997年在国内首次将反射电子显微镜(REM)的方法应用于电化学的研究,使普通透射电镜能观察到原子台阶上的电沉积初始过程。1998年用废铁屑制高纯铁,提出了杂质离子与铁共沉积的机理及杂质混入电解铁的三种途径,并得到了纯度大于99.98%的高纯铁(用残留电阻比(RRRH)法检测),该课题中所用的提纯技术及检测方法已被应用于芯片铜互联线用超纯硫酸铜的制备中。1999年研究Zn-Ni(Co、Fe)合金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用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提出了Zn-Ni共沉积的机理,研究了在Fe族元素共沉积中Zn转移电流密度的变换规律。2003年,首次发现电结晶金属多层膜Co/Pt界面上存在CoPt3化合物,并完成了有关CoPt3化合物与膜磁性关系的研究。2004年首次用电结晶法制得有垂直磁各向异性的[Co/Pt]n多层膜;制得[Co/Cu]n巨磁阻(GMR)多层膜,其GMR值最多可达50%以上。2004年为替代六价铬钝化,研究在镀锌钢板及马口铁上有机膜的电解聚合,采用聚二乙烯基吡啶(2-Vpy)、聚苯胺代替铬酸盐钝化,并采用有机硅和电子辐照对聚苯胺膜进行改性处理。所得的有机膜的耐蚀性已达到或超过铬酸盐钝化膜。目前正在研究电解煤炭制氢及煤液化的方法和机理,该课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科学价值,有较强的创新性。
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50余篇被SCI、EI、ISTP等国际著名检索刊物收录。培养硕士生30人。
主讲:电化学原理、高等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化学、PVD镀膜技术、电极过程动力学、应用电化学、金属电沉积原理与研究方法、商贸基础日语等十余门课程。
工作经历
-
上海大学
理学院化学系, 教授, 1995-05至现在
教育经历
-
复旦大学
化学, Bachelor, 1961-09至19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