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79年1月生,浙江瑞安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支部书记,湖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0年6月于中南大学建筑工程本科毕业,2006年9月于中南大学结构工程博士毕业,2006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10月晋升为教授,同年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称号。
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领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项,采用参数确定性与拉压本构关系唯一性的混凝土多轴本构关系与实体单元与壳单元为主的三维精细有限元模型相结合,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静力性能、抗震耗能与抗火性能研究,发明了一种用钢量低、承载力高、刚度大、抗震与抗火性能好、实际轴压比达0.8的带拉筋钢管混凝土柱,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1)静力性能:建立了考虑拉筋、钢管与混凝土约束作用的各种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统一计算方法,揭示了拉筋、钢管与混凝土约束作用机理,提出了截面套箍系数与拉筋约束系数;揭示了界面滑移下钢-混凝土简支梁与连续梁的栓钉剪力、弯矩和应力分布规律以及连续梁三阶段(滑移、开裂与支座截面塑性铰)内力(即支座反力)重分布规律,建立了考虑滑移效应的负弯矩区抗弯刚度折减系数计算公式;
2)抗震耗能:建立了带拉筋钢管混凝土柱、钢-混凝土组合梁抗震性能设计方法与构造措施,揭示了拉筋对钢管混凝土柱以及栓钉对钢-混凝土组合梁塑性耗能的影响;探讨了地震下钢-混凝土组合空间结构体系中竖向构件与横向构件塑性耗能分配机制,提出了基于能量损伤与刚度损伤的地震损伤定量评估方法,给定了各损伤阈值。
3)抗火性能:建立了钢-混凝土组合空间结构体系抗火计算理论,揭示了火灾下简支梁的应力重分布规律,火灾下连续梁、平面框架与空间框架的内力重分布规律以及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不存在约束作用。
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领域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3篇(第一作者25篇,通讯作者3篇),EI收录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担任《Thin-Walled Structures》、《Steel and Composite Structures》、《建筑结构学报》与《工程力学》等国际国内杂志的审稿人。
工作经历
-
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教授, 2011-09至现在
-
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06-09至2011-09
教育经历
-
中南大学
结构工程, 博士, 2000-09至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