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3月至2004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任助教、讲师,2004年4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8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师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著名专家陈亚珠院士,开展相控聚焦超声技术、物理治疗技术及智能医学仪器方向的研究,2006年8月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客座副教授,在美主要从事磁共振引导的相控聚焦超声打开血脑屏障的基础和动物实验研究,对磁共振快速测温序列修改、三维温度场快速重建、利用磁共振进行血脑屏障打开定量分析进行深入研究。2014年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治疗超声学会(ISTU)程序委员会委员(超声热疗领域评议专家),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超声医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年5月12-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第十三届国际治疗超声大会(ISTU2013),担任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在国内率先开展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多模式精准无创治疗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精准无创治疗系列产品,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乳腺肿瘤/转移骨肿瘤疼痛缓解等疾病治疗,填补国内空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发改委专项项目子课题、科技部十三五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宁波2025重大专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及同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课题20多项,经过20年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软件版权3项。曾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宁波市3315人才、南通市江海英才、南通市崇川区紫琅英才、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烛光奖”、“卢月娇”和“晨星学者”奖等。在生物医学工程医工交叉过程中,注重设备研发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同医院相关科室医生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协作关系,研究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和2017年度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度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及2015年度中国抗癌学会科技奖,带领团队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核磁共振引导的相控聚焦超声子宫肌瘤、乳腺肿瘤、骨肿瘤疼痛缓解、脑胶质瘤及脑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系列设备获得2016年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及第18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创新产品奖,创新技术被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生物医学仪器。目前主要从事磁共振引导的新一代相控型高强度聚焦超声(MRI-PHIFU)技术研究,以及针对肿瘤等疾病开展射频、微波、超声局部热(化)疗、灌注式热(化)疗等物理检测和治疗技术研究。
工作经历
-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 研究员, 2014-01至现在
-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2011-08至现在
-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 副教授, 2011-05至2013-12
-
上海交通大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副教授, 2006-09至2011-04
-
上海交通大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后/讲师, 2004-09至2006-0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讲师/博士生, 2000-07至2004-0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助教/博士生, 1999-03至2000-06
教育经历
-
哈尔滨工业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Doctor, 1999-03至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