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忠,男,1954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原副所长。第八届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昆虫学报》第七、八、九届编辑委员会委员,《生态学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农业部第二、三、四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
长期开展农业害虫种群生态学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社会公益、行业科技、攀登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等多项重点课题。主持的项目、课题主要有:国家社会公益“种植结构调整期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对策”(2004DIB4J55)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麦主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2004BA509B03);国家攻关专项“草地螟灾变规律及监控技术研究”(2005BA529A03)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重要地下害虫协调治理技术研究”(2004BA509B19)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农田地下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03025)、“蚜虫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03002)等。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10余篇,参编和出版科技专著14部。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多名。
首次研究揭示小地老虎成虫的飞翔潜力、飞翔生物学特征;通过田间大区域的成虫标记回收试验,获得小地老虎迁飞1800多公里的直接科学数据,阐明了小地老虎在我国远距离迁飞为害规律。研究明确了粘虫幼期营养和补充营养对成虫飞翔和生殖的综合效应,探明粘虫迁飞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及其消耗速率,解析了温度、湿度、光周期、气流等环境条件对粘虫飞翔活动的影响作用,促进了相关科学发展。
率先开展了麦蚜种群内部结构、种间关系、寄主抗性、为害损失、起飞行为、红体色生态型的基础生物学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首次在田间开放条件下研究麦蚜自然种群生命表获得成功,明确了影响该虫灾变的主导因子;提出了多种麦蚜为害的动态防治指标;研究明确了外源化合物诱导小麦植株对麦蚜、条锈病、白粉病危害可产生显著地系统抗性。
研究明确了寄主植物对草地螟种群增长的影响,开展了草地螟触觉化学感受器种类及形态结构,解析了草地螟对寄主植物选择性及其化学生态机制;并在草地螟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草地螟中肠围食膜蛋白的分离与鉴定等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调查分析了我国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现状,研究了蛴螬病原线虫新品系的致病力及性信息素提取、合成及其田间防效。开展了“种植结构调整期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对策”研究,初步明确了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新形势下农作物病虫害的灾变现状、发展态势。
教育经历
-
北京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 本科, 1978-03至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