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今,一直从事结构疲劳断裂可靠性、安全性和维修性理论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及以上相关项目15余项。排名第1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排名第2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EI收录130余篇、SCI收录近30篇、SCI他人引用200余篇次;申请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提出了疲劳“有效短裂纹准则”及“逆序局部观测法”;发展了微观结构障碍相关的疲劳短裂纹扩展统一模型;揭示了车轴疲劳-滚压维修效果与损伤进程的关系,发展了维修-裂纹扩展模型;提出了考虑随机循环本构关系的应变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和含超长寿命范围的应力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
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2)、詹天佑铁道科技奖—成就奖(2005)、茅以升铁道科技奖(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佳优秀项目奖”(2004);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4)、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和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2000)。
兼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分会理事,《机械强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Elsevier出版,SCI、EI源)、《ISRN Mechanical Engineering》(ISRN开放期刊)、《材料科学》(Hans出版社)和《机械工程与技术》(Hans出版社)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Special Issue: Fatigue Reliability》2012年35卷第1期合作编辑。
2007年与英国Plymouth大学M.N. James教授、英国Coventry大学Weidong Li博士一道,发起了2008产品开发与可靠性进展国际会议,担任第一届(2008年8月4日-6日,成都)、第二届(2010年7月28-30日,沈阳)大会学术委员合作主席。
工作经历
-
-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1990-09至现在
-
Cranfield University
School of Applied Science, Visiting Scholar, 2006-10至2007-08
-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导, 2004-05至2006-09
-
西南交通大学
机械学院, 副教授、教授、博导, 2000-05至2004-04
-
西南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1998-11至2000-04
-
同济大学
工程机械教研室, 助教、讲师, 1993-05至1995-08
教育经历
-
西南交通大学
固体力学, Doctor, 1995-09至1998-10
-
西南交通大学
工程机械, Master, 1990-09至1993-04
-
西南交通大学
机械制造, Bachelor, 1984-09至19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