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br><br>1972年12月生于湖南。<br><br>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br><br>1998-2000年,法国直线加速器实验室(LAL)博士后,参加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室(DESY)H1实验。<br><br>2001-200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参加费米实验室MiniBooNE中微子实验。<br><br>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从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研究工作。现任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副主任,分管大亚湾项目。担任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副经理,国际合作组中方发言人。<br><br>在H1实验期间,主要进行大动量转移和大横动量情况下的中性流和带电流截面分析。这些研究给出了迄今为止最精细的核子结构函数。同时研究了部分稀有过程,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实验现象。参加MiniBooNE实验,主要从事事例重建软件和粒子鉴别软件的开发。<br><br>自2003底开始从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任大亚湾项目副经理,先后负责物理与软件系统、中心探测器系统和物理分析工作。在实验设计阶段负责物理与软件,完成了模拟软件开发、探测器设计模拟、本底模拟、误差估算、物理灵敏度分析等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方案。在建设阶段负责中心探测器的设计与建造,完成了中心探测器的概念设计与工程设计并负责完成了液体闪烁体的生产。领导大亚湾实验的物理分析,以5.2倍标准偏差发现中微子混合角theta13不为零,首次精确测量了theta13的值。在大亚湾国际合作组中历任执行委员、软件系统经理、中心探测器系统经理、物理分析协调委员等职,2012年起任国际合作组中方发言人。<br><br>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微子物理、探测器模拟与重建、低本底探测器技术、液体闪烁体技术。共发表SCI文章八十多篇。应邀在2007年“轻子光子会议”、2010年“国际中微子大会”、2012年“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做关于反应堆中微子的大会综述报告。<br>
工作经历
-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ysics Department, Research Fellow, 2001-05至2004-01
-
Laboratoire de l'Accelerateur Lineaire
博士后, 1998-10至2000-10
教育经历
-
-
武汉大学
物理, 本科, 1989-09至19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