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具体包括:超导材料、生物陶瓷材料、金属非晶材料和先进电池材料等,先后参与主持包括863、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特别在晶体取向方面、材料结构的原位表征方面,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利用原位XRD表征技术对超导薄膜材料YBCO的取向生长过程进行研究,发现YBCO生长取向与高温反应中间相Y211取向之间具有特定的位相关系,原位测量显示Y211与母相YNCO之间的生长取向度随反应的不同阶段而实时变化,这对决定终组织的取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对金属非晶Ni-B合金的原位XRD研究中,发现了非晶晶化的相变机制,过程中产生的4个中间产物分别是NiB、Ni2B、Ni3B和Ni4B3,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因此具有不同的温度形成时序,由此实现控制NiB合金晶化相变程度,从而获得一种高性能的新型耐磨合金;在对纳米陶瓷材料氟化羟基磷灰石(FHA)的原位XRD研究中,发现FHA在高温处理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磷酸三钙(TCP)相,先后出现β、α-TCP,在特定阶段出现双相共存结构,这种双相共存的FHA有利于制备性能优异的多孔支架;对Mg/Si、Li/Si、Co/Li等多个电池材料体系的充放电过程进行原位TEM研究,发现采用硅纳米线与金属正极反应的重要机制,充电过程中的位错运动是充电动力学过程的决定性因素。<br>取得的主要成果:发表包括《Scripta Materialia》、《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anotechnology》、《J Alloy & Compounds》、《J Applied Physic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在内的各种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SCI论文四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过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作为通识课项目负责人完成《探索微观物质世界》建设,主编教材一部;近年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一人获得985研究生创新项目奖一项,一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一人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此外协助指导博士生3名。2005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留学基金资助在日本和美国做交流访问。
工作经历
-
-
太原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系, 讲师, 1989-07至1998-09
教育经历
-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工程, Ph.D, 1998-09至2002-03
-
太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
Master, 1991-09至1994-03
-
太原工业大学(现太原理工大学)
本科, 1985-09至198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