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 年至今一直从事鼠类生理生态和鼠害控制方面的研究,在小型哺乳动物适应食物质量和能量需求变化的消化调节机制和消化对策,以及害鼠生态学和鼠害不育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研究。主要学术贡献: 1)首次定量研究了食粪行为对布氏田鼠的营养意义,并报道了其食粪行为的节律性特征(Liu et al. 2007)。 2)通过整合研究,发现植食性动物适应高纤维食物时,虽然消化道容积增加,但并不提高单位酶活和总酶活力,这修正了美国著名营养生态学家Batzli G.O.教授等90年代提出的草食动物适应高纤维食物的“整合处理反应假说(IPR hypothesis)”中,有关消化酶活性适应性调节的错误推断(Liu and Wang 2007)。 3)系统地对小型啮齿动物适应不同能量需求的消化生理调节和消化对策做了整合的研究,从表型可塑性和生物设计的节约原则的角度,深入揭示了小型啮齿动物适应环境和自身变化导致的不同能量需求时的消化调节机理,并探讨了其适应进化意义(刘全生 2006; Liu et al. 2013a)。 4)针对广东地区两种主要农田害鼠食性分化的消化生理和行为机理的研究发现,黄毛鼠和板齿鼠对食物质量变化具有不同的消化生理调节机制和消化对策(刘全生等2010,2011;龚鹏博等 2011)。 5)确定3种不育剂对雌鼠不育的有效剂量和持效时间,并进一步揭示该不育剂对雌雄鼠繁殖行为和生理的作用机制(秦姣 等 2011a;黄小丽等 2013;苏欠欠 等 2013;Su et al. 2014a,b,c;Qin et al. 2014)。 6)在两种华南农田典型害鼠中检验了具有较好潜力的不育剂的作用,并在行为学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室内揭示了不育控制个体的竞争性繁殖干扰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制定适用于野外不同鼠种的不育控制技术和策略,提供了行为学方面的坚实依据(秦姣等 2011b;Liu et al. 2013b;Qin et al. 2014)。 工作至今主持承担国家省市级项目13项,参加9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6篇,12篇SCI,国家发明专利受理9项,皆为第一发明人,已授权3项;国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50余篇,做会议报告10余次。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1人。
工作经历
-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动物生态与进化研究中心, 研究员, 2020-08至现在
-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虫鼠害生态控制研究中心, 研究员, 2006-08至2019-12
教育经历
-
-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 Bachelor, 1997-09至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