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男,汉族,工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特聘教授,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并获项目支持,是冶金节能减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省部共建复杂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冶金化工节能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工信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的研究人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和中国化学学会会员。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经广(Jingguang G. Chen)教授课题组学习两年,期间主要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从事能源催化与DFT计算研究。现主要从事CO2耦合低碳烷烃(CH4, C2H6, C3H8, C4H10等)催化转化(化学链、重整、氧化/非氧化脱氢)及其高值化利用与电化学 CO2还原等催化剂设计、催化机理和构效关系研究。研究内容围绕“CO2资源化利用”开展了CO2直接和间接利用的学术研究,针对CO2耦合低碳烷烃制低碳烯烃和合成气过程中催化剂储释氧能力不足、储放氧机理不清和CO2耦合低碳烷烃活化机理不明的难题,提出了分子、原子水平研究催化剂上氧空位形成机制及催化本质的思路,揭示了改性催化剂的最佳方式,阐明了催化剂上氧空位形成机制,明晰了氧空位和低碳烷烃活化间的关系,发现了通过调控氧载体界面氧的电子特征和配位环境使低碳烷烃选择性断裂C-H/和C-C键的现象,构建了CO2耦合低碳烷烃制低碳烯烃和合成气过程中催化剂结构和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攻克了高效催化剂设计与制备、催化转化机理和活性位判定与作用机制等关键共性科学问题,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青年和面上项目、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专项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面上项目、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云南省重点项目等各1项。目前,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含共一)及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 Soc. Rev (ESI高被引,发表当年IF为60.6) 、Energ. Environ. Sci.(能源化学领域顶刊,发表当年IF为32.4) 、Adv. Mater (能源化学领域顶刊,发表当年IF为30.8) 、Chem(化学领域顶刊,发表当年IF为22.8)、Angew. Chem. Int. Edit (2篇, 化学领域顶刊,发表当年IF为15.4) 、Nat. Commun.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先后被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和Energ. Environ. Sci.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引用2400余次。现为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Journal of Rare Earths 等多个知名 SCI 期刊的审稿专家。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1项、云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项、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有色金属学会(NFSOC)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在教书育人方面,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原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全国总决赛国家级金奖1项、云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2项、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赛金奖2项和银奖1项、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国家恒星级奖(一等奖)1项、第十一届“挑战杯”云南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
工作经历
-
昆明理工大学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 特聘教授, 2021-11至现在
-
昆明理工大学
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特聘教授, 2021-11至现在
教育经历
-
昆明理工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 工学博士, 2015-09至2021-06
-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能源催化, 2018-12至2020-10
-
Columbia University
能源催化, 2018-10至2020-10
-
昆明理工大学
凝聚态物理专业, 理学硕士, 2013-09至2015-08
-
渭南师范学院
物理学专业, 理学学士, 2009-09至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