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男,教授,博士,博导,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br><br>获奖情况:<br>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br><br>个人荣誉:<br> 2004年,全国优秀教师<br> 2004年,北京市优秀教师<br> 2005年,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br> 200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br> 2009年,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br> 2010年,北京市教学名师奖<br> 2011年,北京市教学创新人才<br><br>社会兼职:<br>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兼职博导,全国惯性技术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社编委。<br><br>研究领域及主要成果:<br> 一直致力于新原理惯性器件、导航与控制、柔性机器人等领域的包括基础研究、技术科学到工程技术各个阶段的创新研究。已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和EI检索3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4项,受理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2部。多项成果获得应用,科研成果转化总额超过4亿元。<br><br>主要研究项目:<br> 围绕物联网、车联网、公共安全与服务、复杂环境搜救、智能车辆与交通等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973子专题、国防十二五预研、装备预研、北京市创新人才、企业委托等科研项目12项,近5年科研经费1253万元。在新原理惯性器件、高动态惯性基高精度姿态测量与控制,动基座自对准技术,无人车辆不确定环境自主导航与控制,基于机器学习的惯导系统初始对准等方面开展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同时,针对灾难现场尤其是废墟内部搜救的迫切需求,研究新型搜救机器人。<br>(1)新原理惯性器件:探索惯性器件的新原理、新方法,研究微纳惯性器件运动界面纳米效应,改善敏感结构运动特性并有效提高器件性能,满足高动态环境下的位姿测量。<br>(2)惯性基多模组合导航技术:以惯性导航技术为基础,利用卫星、地磁、视觉、重力梯度等信息,特别是BD/SINS组合导航技术,研究基于智能算法的高精度自对准和传递对准技术、惯性基/卫星组合导航和物联网中的组合导航关键技术,解决动态环境下的敏感技术需求、实时姿态控制及其运动控制等问题。<br>(4)复杂环境对准技术:为解决运动载体在动态环境干扰情况下的环境适应性,研究动基座传递对准条件下的最优匹配模式及高性能滤波技术,并研制小型化低成本车载多模组合导航系统。<br>(5)根据物联网发展需要,研究适用于物联网的物体定位定向技术及相关产品。<br>(6)柔性机器人:针对灾难环境对搜救机器人的需求,通过借鉴蛇、蚯蚓等生物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机理,研究具有人类皮肤特有的环境感知和行为能力、自主路径规划、空间变形及自分体功能的新型柔性搜救机器人。<br>
工作经历
-
“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主任, 2013-07至现在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教授, 2012-02至现在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自动化学院、智能控制研究所, 副院长, 2008-10至2012-01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自动化学院、智能控制研究所, 系主任,教授, 2007-10至2008-01
-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副教授, 1998-09至2007-10
-
青海师范大学
计算中心, 讲师, 1989-06至1994-07
-
国营5027厂
技术科, 助理工程师, 1983-09至1986-07
教育经历
-
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
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博士, 1994-09至1998-06
-
北京理工大学
自动控制, 硕士, 1986-09至1989-06
-
北京工业学院
自动控制, 学士, 1979-09至19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