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明,男,40岁,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国家级果露酒评酒委员,中国食品协会国家级葡萄酒评酒委员。
研究领域为果蔬贮藏加工,研究方向为果蔬汁(酒)加工工艺及风味化学、功能食品开发。自2003年来,主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农业部引进国外先进智力(“948”)项目一项(“电子鼻分析技术在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北京市教委课题一项(“微氧化陈酿技术在高级干红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国家“863”课题一项。
主编出版专著五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论文四篇;取得三项专利,先后有八项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其中“姜精油同时蒸馏萃取技术中试化生产与设备研究”、“超临界萃取联合分子蒸馏纯化姜油中试化生产技术研究”、“威代尔(VIDAL)冰葡萄酒生产技术及其酚类物质研究”、“中国葡萄酒酚类物质研究”、“抗龋齿功能性多酚的制备及产品开发”、“超临界萃取苹果籽油生产技术研究”、“高档干红葡萄酒微氧化陈酿技术体系开发”等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张裕冰酒酒庄有限公司、天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天津春发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
近五年来在开展葡萄酒酿造新工艺、新技术研究的同时,重点围绕以下方向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基础:
1、葡萄与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研究
在自然基金的资助下,围绕葡萄与葡萄酒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
建立了同时检测葡萄及葡萄酒中五种功能性白藜芦醇芪化物的方法(研究论文发表在《分析化学杂志》)
阐述了葡萄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的合成诱因
发现了葡萄中白藜芦醇向活性更高的二聚体合成的机制
发现了白藜芦醇在葡萄中的转运
2、葡萄酒风味物质研究
建立了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方法,并引入电子鼻分析技术。
近五年对我国葡萄酒产区和品种进行跟踪研究。针对我国主要葡萄产区和主要葡萄品种,开展了香气物质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了主要葡萄酒产区、主要葡萄品种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电子鼻进行了识别分析,建立了主要识别模型,收到良好的效果。
采用GC-MS和电子鼻识别技术,对葡萄酒陈酿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不同陈酿方式的识别模型,识别效果良好。
3、葡萄酒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围绕以下葡萄酒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了一系列应用研究,分析了新技术、新工艺对葡萄酒主要理化品质、感官品质的影响,确定了新技术、新工艺的适用性:
微氧化技术在葡萄酒陈酿中的应用研究
嘉基米德发酵工艺在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
闪蒸技术在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
高分子合成塞对葡萄酒主要品质的影响
4、葡萄酒安全检测研究
结合国内外相关法律、标准和最新研究动态,针对葡萄酒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安全隐患,开展了如下葡萄酒安全检测与评估:
建立了更为简便的葡萄酒中致癌物氨基甲酸乙酯(EC)的检测方法,对我国六个主要葡萄酒产区进行了一百多个葡萄酒样品的抽查检测,并进行了相应的风险评估;
建立了葡萄酒中致癌物赭曲霉毒素(OTA)的检测方法,对我国六个主要葡萄酒产区进行了一百多个葡萄酒样品的抽查检测,并进行了相应的风险评估;
建立了葡萄酒中有毒物质有机锡的检测方法,针对我国六个主要葡萄酒产区进行了一百多个葡萄酒样品的抽查检测,并进行了相应的风险评估;
5、葡萄加工综合利用研究
针对葡萄加工中产生的葡萄皮渣等,开展了综合利用研究,从中提取获得了诸多功能性成分:
从葡萄籽种提取葡萄籽油产品及甾体化合物等功能性成分;
从葡萄皮渣中提取降血压和改善睡眠的功能性成分。
6、其它果蔬加工方面研究基础
针对果蔬汁、果酒、果醋的工艺和主要品质、功能性成分开展了相关研究:
开发了冰葡萄酒、菠萝酒、苹果酒和桑葚酒工艺;
开发了葡萄醋和苹果醋工艺,分析研究了果醋产品中主要功能性多酚和有机酸的变化;
开发洋葱资源,从洋葱中提取具有降血压活性的洋葱油成分,相关成果已通过教育部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开发苹果资源,综合利用苹果皮渣,从苹果皮渣中获得了抗龋齿功能性成分和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苹果籽油产品,已经开发获得具有抗龋齿活性的产品,两项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教育部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作经历
-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教授, 2003-12至现在
教育经历
-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 Doctor, 2000-09至2003-07
-
中国农业大学
农产品贮藏加工, Master, 1994-09至19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