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储氢材料的研究工作,分别于2001, 09-2002, 03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合作研究,深入研究了MgNi系、LaNi5系纳米晶和非晶储氢薄膜的非平衡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和电化学特性;2002, 07-2003, 06在悉尼大学微观结构和微观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邹进教授一起从事储氢薄膜、半导体发光薄膜等的HRTEM研究; 2009,12-2010,12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与朱云天教授一起从事镁基材料等的微观结构分析。
申请者主持了有关储氢材料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863项目、广州市科技支撑项目、科技特派员项目和广州市攻关各1项,作为“核心成员”共同主持广东省团队项目1项,2006年获“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省级培养对象;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与了朱敏教授主持的“973”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授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100余篇次,200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2010年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申请者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纳米复合结构Mg-Ni基储氢薄膜和纳米复合Mg-Ni/Pd多层膜,薄膜吸放氢温度降低到常温,薄膜的电化学容量高;利用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制备了Mg/Mm-Ni多层膜,贱金属Mm-Ni层的存在能大幅度改善Mg层的吸放氢性能,Mg层在373K, 2 MPa氢压条件下就可以吸氢;详尽地研究了储氢多层薄膜的微观结构,并提出了Mg/MmNi3和Mg/MmM5多层膜的生长机制;根据TEM和HRTEM分析得到的多层膜的微观结构,提出了Mg基储氢合金性能得到改善的自催化和快速扩散通道机制;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合成了MgNiC储氢材料,并提出了合成机理。
工作经历
-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1997-07至现在
教育经历
-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博士研究生, 1998-09至2001-06
-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硕士研究生, 1994-09至1997-03
-
燕山大学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本科, 1990-09至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