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明伟,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领域协同设计仿真环境研究和车辆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1987.6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工程机械系(本科、硕士)。1987.6—95.5在沈阳重型机器厂设计处从事重型装备设计工作,其间91.12—92.5到德国塔克拉夫重工集团考察与合作设计。1995.5—2001.5 在鞍山钢铁学院机械自动化分院从事冶金机械专业教学工作,96.7晋副教授。2001.5-至今 在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其间2006.11-2006.12到欧洲接受ALSTOM高速动车组动力学及转向架设计培训,2008.7晋正教授,2010.7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参与"八五"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元宝山斗轮挖掘机成套设备(国家课题编号85-301-03-01)研究工作,主要参加人,负责《“斗轮”机的整体稳定性理论及分析》〉子课题。主持并完成了鞍山市科研课题(市科编号9812010):无电作业永磁吸盘的开发研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95110179.X)。
在大连交通大学工作期间,在研或已完的纵向科研7项,横向科研7项,其中,负责人项目8项(纵向课题1项,合计经费69万),国家863项目3项,铁道部与北车计划项目3项,1项863项目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①高速磁浮列车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经验积累
在CMT高速磁浮列车动力学与控制的863项目研究中,我们取得了如下4项研究成果:单轨正交模型及2-DOF主动悬浮与导向控制、高速磁浮导向原理及菱形变位解决方案(有测试数据对比)、高速磁浮车桥耦合机制和磁浮轨道线型匹配。其中,1篇论文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期刊发表,2篇论文在《中国铁道科学》期刊发表,都被EI核心收录。
②高速轮轨技术研究经验
在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客公司)的资助下,结合CRH5高速动车组引进项目,本项目申请人到意大利和法国接受高速动车组动力学及转向架设计培训。此后,在出口伊朗地铁项目研究中,完成了既有线路(UIC ORE踏面/UIC54钢轨)提速120km/h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工作,并将欧洲成功应用的轮轨匹配及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与实际的项目研究工作相结合,提出了基于轮轨匹配的横向稳定性分析方法。其中,1篇论文在《机械工程学报》发表,EI核心收录。
在与清华大学合作的863项目研究中,以CRH5高速动车组作为单领域仿真研究对象,主持完成了如下主要研究工作:基于轮轨匹配特征,进行了临界速度和轮轨力等对比工作,并对车轮踏面动力学性能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影响舒适性的主要因素(轨道不平顺、空簧悬挂特性和车间钩缓作用),并基于英国小缺陷谱进行了舒适性评价对比。其中,1篇论文在《铁道学报》发表,EI核心收录。
在与长客公司的合作项目研究中,以CRH3高速动车组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京津高铁试运行的严重侧磨问题和武广高铁构架振动报警故障等,提出并验证了宽吸能频带抗蛇行假设模型。基于上述假设模型的踏面磨耗预测及改进也得到了京津和武广高铁的验证。在构架振动报警故障原因的合理剖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抗蛇行软约束调控方案,以确保京沪高铁380KMH运营的安全稳定性裕度。这一观点已经得到目前京沪高铁CRH380BL长编组调试工作的验证。其中,1篇论文在《中国铁道科学》发表,EI核心收录,还有2篇分别被《中国铁道科学》和《振动与冲击》录用。
③轨道车辆刚柔耦合动态仿真分析
针对大型刚柔耦合仿真系统,提出了柔性体对多体系统的接口处理对策。结合我国大吨位长大货车研制,前后完成了如下车型的刚柔耦合仿真分析工作,如450T落下孔车、(新型)350T钳夹车、450T钳夹车和370T凹底车等。这些工作不仅提升了我国长大货车设计分析手段,而且使长大货车系列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2篇论文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发表,EI核心收录。
结合集装箱平车的车体垂向振动问题,采用刚柔耦合仿真技术发现:在重载工况下斜楔低频“卡滯”是造成车体弹性振动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结论,目前新生产的三大件转向架基本上都采用复合斜楔。基于刚柔耦合的振动疲劳分析表明:造成集装箱车体结构疲劳的主要原因是集装箱地脚所形成的大幅值循环载荷。为此,目前集装箱车体设计规定:集装箱地脚动荷系数应被控制在1.3~1.6。其中,2篇论文在《振动与冲击》发表,EI核心收录。
工作经历
-
-
鞍山钢铁学院
机械工程系, 副教授, 1997-06至2001-05
-
沈阳重型机器厂
设计处, 产品设计工程师, 1987-06至1997-06
教育经历
-
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
工程机械(车辆专业), Master, 1980-08至19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