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桃,女,医学博士,山西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学会肿瘤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卫生微生物学会委员,山西医学学会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山西预防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健康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山西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预防医学会卫生微生物学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计划生育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残联常务理事,山西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任《Journal of Cancer Science & Therapy》、《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杂志的审稿专家。<br>1983年,获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复旦大学流行病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今一直在山西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工作,为所在博士学科点、山西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之一。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了以肿瘤流行病学、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为主的稳定的科研方向。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先后完成了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合作项目、省(市)级项目14项,目前以第一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美国HIH、WHO、福特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及山西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13项。曾获国家和省(市)级科研奖8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 收录杂志发表8篇,近五年主编和参编了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微生物学等规划教材及专著20余部。鉴于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明显成就,获山西省个人科技奉献一等奖。<br>近年来,重点进行了关于宫颈癌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在界定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这一宫颈癌主要病因的前提下,从人群研究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体外研究等多角度重点对内源性雌孕激素、叶酸及其代谢酶基因、GST基因多态性、叶酸对DNA甲基化的影响及其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HPV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系列研究。其中,率先进行的内源性雌激素与宫颈癌发病关系的研究,在相关领域引起关注,研究成果“雌性激素、激素受体以及与HPV的交互效应对宫颈癌发生的影响”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叶酸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取得的相关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首次提出叶酸可通过对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在宫颈癌变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一新思路。以此为基础,对叶酸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宫颈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为宫颈癌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宫颈癌的预防和临床治疗开拓了新思路。同时,在生殖健康流行病学领域,进行了神经管畸形干预模式及其效果评价、双酚A对生殖健康影响等研究,特别是在NIH项目的资助下,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双酚A对人类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双酚A职业暴露对暴露人群生殖功能及其子代生长发育影响的直接证据,为预防和控制生殖健康危害和提高人口素质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教育经历
-
复旦大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博士, 2000-08至2004-06
-
山西医科大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硕士, 1989-08至1992-06
-
山西医科大学
预防医学, 学士, 1978-09至19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