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鹏,男,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66年8月生人,1984-1988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1991年在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从事含氮、硫配位原子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贵金属吸附性能研究工作,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于国家钢铁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参加工作,1997年晋升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 曾从事钢铁、合金及原材料中痕量元素分析测试工作,对原子、分子光谱类仪器技术手段(包括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离子体质谱等)有过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积累,并承担“八五”科技攻关配套科研项目-10A机高温合金材料中痕量元素分析方法体系的建立与推广课题,应用原子吸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OES)以及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高灵敏度仪器分析技术手段,建立了钢铁、高温合金及矿物原材料中痕量重金属锑、砷的氢化物-电热原子吸收等分析测定方法, 荣获200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工-2-009-04)以及2002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2-J-215-2-04-R04)。2000年赴联邦德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生态化学研究所进行合作交流,从事并完成道路扬尘中痕量贵金属(钯、铂、铑)的螯合树脂富集–电感藕合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测定方法研究与定值分析。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扫描探针显微镜(SPM,AFM)在环境领域中的开发应用研究工作,对环境纳米污染物及环境纳米材料界面结构进行观测表征,并参与国家863项目-南、北方水体强化混凝技术研究课题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项目课题, 200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06年7月起,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先后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科研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以及“十一五”水专项课题等研究任务,主持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体颗粒物的表征、相互作用及DLVO理论的胶体探针研究,2006年9月获得批准)1项。现主要从事微界面水质转化过程中颗粒物界面形态、聚集行为、反应过程及机理研究与表征、功能高分子吸附材料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在研面上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或合作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
工作经历
-
-
-
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国家钢铁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高级工程师(1997-), 1991-07至2002-03
-
联邦德国GSF-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生态化学研究所, 客座访问学者, 2000-04至2001-02
-
教育经历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环境科学, 理学博士, 2002-03至2005-01
-
歌德学院(北京)
德语, 中级证书(Stufe I), 1999-03至2000-01
-
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冶金分析化学, 工学硕士, 1988-09至199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