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荡,男,1972年6月出生,副教授,博士后。2003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并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在通用汽车公司北美研发中心做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轮胎力学,汽车动力学,特种悬架系统开发,汽车底盘系统性能调校等。在十几年科研工作中,他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与郭孔辉院士共同提出了UniTire轮胎动力学模型。在UniTire轮胎动力学模型建模理论、试验技术装备及UniTire模型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如下:
(1)构建了全工况高精度UniTire轮胎动力学模型,解决了轮胎在不同路面、滚动速度、载荷、胎压、侧偏角、侧倾角、转偏率及驱动制动下动力学特性精确表达的国际性难题。
在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研究中,建立大侧倾极限工况轮胎动态翻倾力矩、动态负载半径半经验模型,实现汽车倾翻工况高精度仿真。模型精度得到通用汽车公司的肯定,认为“UniTire模型对轮胎动力学特性具有更高的表达精度”。两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汽车动力学专业期刊《Vehicle System Dynamics》上(均被SCI、EI检索)。
针对当前轮胎性能测试主要依靠60km/h以下的低速试验情况,进行了胎面橡胶块摩擦特性试验推测高速轮胎特性的方法研究,提出UniTire模型中描述摩擦特性的3个关键参数建模方法,实现了对高速轮胎特性的预测,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验证可准确预测100km/h轮胎的特性,解决轮胎高速性能预测的难题。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汽车动力学专业期刊《Vehicle System Dynamics》上(被SCI、EI及ISTP检索)。
非稳态特性是轮胎研究的国际热点,建立考虑胎体及胎面弹性与变形时滞的非稳态模型,解决了轮胎静止—滚动—静止连续建模的国际难题。三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汽车动力学专业期刊《JSAE Review》及《Vehicle System Dynamics》上(均被SCI检索,分别被EI及ISTP检索)。
分析轮胎胎压变化特点,提出基于3种不同胎压下轮胎特性预测其它胎压下力学特性的方法,实现了胎压变化对整车性能影响的精确分析。
(2)开发了轮胎全工况特性测试的试验装备,提出轮胎动力学性能测试的成套方法。
针对当今已有试验台(MTS Flat-trac、Delft、JLU-Ⅰ、JLU-Ⅱ),因机构原理不完善引发不能消除的侧偏侧倾运动耦合边际效应问题,他负责开发了第三代试验台JLU-Ⅲ,创新性地提出复合四连杆运动解耦机构,确保试验中印迹中心不移动,从根本上解决了侧倾动态测试不准确问题。
全天候全路况胎面摩擦瞬态测试技术研究。基于自主开发的微环境箱全天候(冰面、雨、雾、温度、湿度)模拟的胎面摩擦特性全路况试验机,针对试块磨损及升温,建立一套短时加载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技术,获得了胎面摩擦特性的规律性认识,得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认可。
(3)形成面向整车开发的UniTire应用技术。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国家公派在通用汽车公司北美技术中心留学期间,他专攻UniTire模型的应用研究,攻克了如下4个技术难题:
开发出UniTire/easy、UniTire/standard及UniTire/extreme三个版本模型,满足汽车正向开发设计不同阶段对轮胎模型的需求。
提出获得高精度轮胎模型参数的辨识流程控制方法,开发了模型参数辨识工具——UniTire Tool,建成国内涵盖轮胎规格最多的UniTire模型数据库。
定义了全新的UniTire轮胎接口,实现与国际著名商用动力学软件CarSim、VehSim、ADAMS、veDYNA、simulink的连接。
建立了轮胎高速操控安全性虚拟仿真及性能客观评价体系,实现轮胎与整车动力学性能匹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近年来负责及主持科研项目近40项,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SCI检索6篇,与郭孔辉院士共同提出了UniTire轮胎动力学模型,打破了国外在轮胎动力学关键技术对我国的垄断,解决了行业共性难题,对提升我国汽车的自主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月,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轮胎力学研究室负责人,带领一支稳定精干的科研团队,建成国内唯一的轮胎动力学研究基地,形成面向全行业服务的技术能力,已完成各类项目100余项,为汽车、轮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汽车工业中起到一定学术、学科带动作用。
工作经历
-
吉林大学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06至现在
-
吉林大学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轮胎力学研究室主任, 2002-04至2008-03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转向机厂技术发展科, 技术员, 1993-07至1997-09
教育经历
-
通用汽车公司北美技术中心
车辆工程, 2008-03至2009-06
-
吉林大学
车辆工程, Doctor, 2000-04至2003-07
-
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
车辆工程, Master, 1997-09至2000-03
-
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 Bachelor, 1989-09至19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