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离子液体、超临界CO2等绿色溶剂特性制备出“界面离子液体负载型催化剂”,调节超临界CO2混合流体的性质合成了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获得了活性高、稳定性好的粘土矿物负载界面离子液体型金属纳米催化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晶及复合光降解催化材料,实现了“同相催化、异相分离”。后续工作,本课题组将表面化学方法引入到“界面离子液体负载型催化剂”的机理研究,构建出单层离子液体Langmuir-Blodgett(LB)膜,结合电化学研究思路,澄清了不同组分间的协同催化机制。<br> 提出了气-热液反应(Hot-bubbling)方法合成了单分散、高结晶度磷化镉(Cd3P2)量子点,研究了其光学性质,并设计出光电转换的器件。成功实现了单分散、高结晶度Cd3P2量子点的宏量合成,首次观测到吸收光谱上的多级吸收峰,找到Cd3P2量子点激子态发光的关键证据,提出了基于电极电势判断磷化物生成热力学判据(即:中心离子还原电极电势必须在-0.27~ -0.50 V之间),这一结果并被法国Peter Reiss课题组通过变换阴、阳离子种类的方法所证实(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 2013, 30(10), 828)。<br>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代表性论文包括:Sci. Rep. 2014,Electrochim. Acta 2014、2012,Small. 2013,ACS Nano 2012,J. Am. Chem. Soc. 2010,Chem. Eur. J. 2010,J. Mater. Chem. 2010、2006, J. Phys. Chem. C 2013、2008、2007及Angew. Chem. Int. Ed. 2006等。论文单篇文章最高SCI他引91次。应邀分别为2 部英文专著各撰写了章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 次,作大会报告2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 项,授权1 项。署名文章20余篇,迄今,论文总被引用频次超过1000 次,其中他引900余次。
工作经历
-
吉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2016-01至现在
-
合肥工业大学
化工学院, 教授, 2014-01至2015-12
-
德国莱布尼兹固体物理研究所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Nanosciences, 高访, 2012-09至2012-12
-
德国TU Dresden大学
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系(Physikalische Chemie und Elektrochemie,, 洪堡学者, 2009-01至2010-12
-
荷兰Universiteit Utrecht大学
Debye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10-07至2010-08
-
比利时KU Leuven大学
表面化学与催化中心(Center for Surface Chemistry and Catalys, 博士后, 2007-11至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