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专业,理学博士,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副主任。现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计划”(CLIVAR)亚澳季风委员会(Asian-Australian Monsoon Panel)主席、“全球能量和水循环试验”国际计划(GEWEX)资料与评估委员会(Data and Assesment Panel)GDAP委员、“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联合会”(IAMAS)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物理过程工作组组长)、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学委员会委员。IPCC AR5主要作者(Lead Author)。主要从事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亚澳季风变率和东亚气候变化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五)。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
主要从事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和季风变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1)东亚夏季风(EASM) 的年代际变化研究:提出EASM 年代际变化与全球季风的联系,揭示全球陆地季风区面积近50年的减少趋势,证明海洋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热带大洋增暖)对全球陆地季风减弱的强迫作用;证明EASM 减弱的重要原因是热带大洋增暖减弱海陆热力梯度;提出印太暖池增暖造成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年代际西伸的两种机制。
2)东亚夏季风(EASM) 的年际变化:揭示东亚气候年际变率的两种主导模态和相关联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证明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局地海温强迫在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率中的不同作用;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了西北太平洋季风区两类“降水-海温”关系;揭示影响亚澳季风降水年际变率主导模态可预报性的过程。
3)合作发展多圈层耦合的LASG/IAP气候系统模式、LASG/IAP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合作发展LASG/IAP气候系统模式FGOALS,利用气候系统模式进行过去百年和千年气候变化的归因模拟研究,系统评估全球模式在模拟东亚区域气候变化方面的不确定性;合作建立LASG/IAP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Flexible Regional Ocean Atmosphere Land System model),显著改进亚洲-西太平洋夏季风模拟效果。组织IAP FGOALS模式的发展完善和参加CMIP5科学试验。
4)系统开展东亚气候变率分析诊断研究:合作揭示了东亚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三维结构,指出了不同季节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关联,研究了东亚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研究成果在本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合作出版专著一部;任研究员以来合作发表论文133篇,其中SCI(E)79篇,第一和第二作者SCI(E)论文43篇。SCI总引1760次,他引1193次;CSCD总引1500次,他引889次。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5完成人)。担任CLIVAR亚澳季风工作组委员、GEWEX辐射工作组委员、IPCC AR5主要作者。
教育经历
-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气象, Doctor, 1996-09至1999-07
-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气候学, Master, 1991-09至1994-06
-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 Bachelor, 1987-09至1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