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军,男,四川广安人,1961年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现为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肉类科学与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br> 美国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ood Protection (IAFP) 会员;重庆市首批“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中国食品与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科技项目论证及评审专家;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分会常务理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评审专家;重庆市畜产品加工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保健食品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食品科学》和《肉类食品》等核心期刊专业杂志编委会编委。 <br>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肉类科学与酶工程技术方面有一定专长。重点研究食品特征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和指纹图谱等,从理论上探明食品生产、贮运和销售过程中腐败变质的原因及控制途径;采用现代高新食品加工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食品工业化生产水平;同时,研究酶的嫩化作用和应用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具有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发酵动力学、细胞(微生物、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建立资源高效转化的动力学模型,揭示其代谢机理,从而为实现生物转化过程的在线、智能化控制及生物制剂品质的计算机模糊评判、监测、控制奠定工程理论基础。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畜产品加工技术》和《食品工业高新技术》等4门课程。已招收博士研究生25名,培养硕士研究生102名,其中已毕业博士21名,硕士78名。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和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等18项国家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省部级和重庆市科研攻关项目,其中“荣昌猪品种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2015-J-203-2-01-R06);“重庆火锅毛肚酶法安全嫩化技术研究”和“利用猪肥膘肉开发新型食品的研究”等科研成果获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重庆市与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6项科技进步奖,5项通过专家鉴定。现承担科研项目3项。主编《食品工厂设计》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和副主编《畜产品加工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3部,参编《中国食品工业年鉴》和《肉类工业手册》等著作6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曾荣获首届中国肉类产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中国调味品行业20年十大优秀科技专家学者”等称号。
工作经历
-
西南大学
研究生院, 教授, 2011-11至现在
教育经历
-
西南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研究生, 1999-09至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