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朝晖,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3)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4),华中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委会及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环保装备专委会委员,中美清洁能源中心中方工作组成员和富氧燃烧任务负责人。<br> 主要从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湍流两相反应流体力学和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973、863、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20余项,以及企业横向合作课题、国际合作课题10余项。<br> 团队在富氧燃烧技术研发领域居于国际前列。自2005年以来,主持并实践了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0.3MW-3MW-35MW-200MWe”的研发路线图,先后在2012年和2015年建成了国际领先的3MW富氧燃烧全流程试验系统和35MW富氧燃烧工业示范系统,并承担富氧燃烧器开发、炉内燃烧与传热分析、系统集成和切换控制方案拟定、性能测试分析等关键任务。在35MW富氧燃烧工业示范装置上,创新性实现了富氧燃烧-空气燃烧兼容设计,并实现了82.7%的高浓度CO2富集,被国际碳捕集封存研究院(GCCSI)誉为milestone进展。 <br> 团队还长期致力于湍流多相反应流的机理、模型和先进测量研究,发展相关的PDF模型、LBM模型、直接模拟(包括全解析)、大涡模拟、PIV测量等,研究均匀湍流、槽道湍流、对撞圆湍射流等典型流动中的颗粒迁移、扩散、碰撞、沉降、湍流变动等机理问题,近年更专注于发展富氧燃烧过程的均相/非均相反应机理、辐射传递模型和多尺度模拟方法等,为相关技术研发提供数学模型。<br> 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发表SCI论文99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已申请并公开发明专利1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邀请报告29次。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和省部级奖6项。<br> 注重研究生培养,自2000年以来,已培养博硕士生近90人,获评“研究生最喜爱导师”和“师德模范”,并主讲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多相流基础》和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工作经历
-
华中科技大学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所(ICCUS), 2012-11至现在
-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 2005-09至现在
-
华中科技大学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03至2013-03
-
里斯本技术大学高等技术学院(IST-UTL)
机械工程系, FCT博士后, 2004-10至2005-09
-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02-09至2005-08
-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讲师, 2000-03至2002-08
教育经历
-
华中科技大学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工学博士, 1997-09至2002-03
-
华中理工大学
电厂热能动力及自动化, 工学硕士, 1994-09至1997-06
-
华中理工大学
电厂热能动力, 工学学士, 1990-09至199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