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义 男,1965.10生人,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滨海学者、针灸学院院长、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客座研究员。1987年本科中医学专业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1990年硕士针灸学专业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博士生物化工专业毕业于天津大学。1996-1999年间每半年在日本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被聘为日本东京卫生学园专门学校客座教授,1999-2001在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东洋医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聘为主任研究员。多年来从事经络腧穴的科学基础、针灸作用原理、刺络放血、针灸标准化的研究。曾主持、承担和参加国家“八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子课题、国家“八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部、市级课题5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18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52篇。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实验针灸学》主编,全国中医院校精编教材《实验针灸学》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主编,高等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灸学》(对外教育)副主编,日本国大阪中医研究会顾问,韩国心天泻血学会高级顾问。1995年被天津市授予“天津市十大青年科技先锋”称号,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等称号。<br>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学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国家级特色专业---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教学团队具体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课程第二位,国家中医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医用化学传感器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负责人,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示范建设单位负责人。<br> 一、针刺经穴作用原理:发现了钙离子经穴分布的特异性,引起有关单位的研究跟进与证明;提出了钙离子是针刺经穴效应初始动力学中的关键扳机因素,明确了钙离子—神经—肥大细胞相互作用是针效初始启动、级联放大、整体调节网络中的中心调控环节。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重要论文被引130余次,研究成果写入5本教材,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br>二、中医应急适宜救治技术-----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研究:重视发病后第一时间的自救技术研究,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了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急救效应,明确了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急救应用规律,诠释了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急救效应的科学内涵,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急救医学体系做出了贡献,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中医药适宜救治技术在全国推广运用,引起有关单位的研究跟进。发表论文50余篇,单篇论文引用88次,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br>三、针灸标准化:组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探索了中医针灸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主持制定了《“十一五”针灸标准化规划》、参与制定了《中医标准化“十二五”规划》,主持或参与制定发布了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初步构建了中医针灸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搭建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灸手法实验研究平台,首次提出了采用神经电信息和非线性动力学可客观化区分针刺手法,诠释了针刺手法的部分科学内涵。发表论文相关60余篇,SCI.EI 论文8篇。<br>四、教育教学 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针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实验教学中心,全国第一个针灸学教学团队---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教学团队,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精编教材、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提出了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运用于教学科研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育经历
-
天津大学
生物化工, Doctor, 2002-07至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