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91年获中科院北京电镜室电子物理硕士,1999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学博士。1997-2001年任国立大学物理系研究助理、超导与磁材料中心Research Fellow。2001-06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和纳米科学中心做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2006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电子学系任副教授、教授、博导。<br><br>早期研究高分子单分子纳米结晶表征、超导和磁性薄膜制备、薄膜结构表征、薄膜物理研究,以及设计和建造薄膜真空设备等。近几年,积累了纳米材料制备、超净室技术、纳米材料结构表征、生长机制、纳米材料与器件的低温高场电输运性能测量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曾首次获得i-PS单分子纳米晶体的清晰形貌像与衍射图,建立了双束PLD原位掺杂技术,发展了高强度电子束纳米加工与焊接技术,透射电镜兼容电性测量平台,参与验证了超导反近邻效应,并曾负责设计建造5台PLD、2台LMBE等高真空系统。<br><br>2006年回国后,最近几年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及纳米器件的物理研究,包括微纳尺度热电特性、纳米材料和微纳流体高频电导、电磁信号在神经系统中的传播。<br><br>最近成功揭示了生物体内的薄膜结构连同膜内外的导电离子溶液可以形成一种特殊的软物质电磁波波导结构,其有效传输距离仅几个毫米,但已足以成为神经信号传递的主要途径。这一传输机制可以解释传统生物信息理论无法解释的许多有趣现象。<br><br>在另一项工作中,运用微米尺度薄膜热偶阵列,获得了时间分辨二维温度图谱,测温灵敏度 0.01-0.05 K,空间分辨率微米量级,可用于各类微芯片与生物样品的原位测温。也首次实现了只用单种金属薄膜的热偶阵列,可用于原位测量超高温。<br><br>美国物理学会、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和中国纳米器件学会会员。已合作发表百篇SCI收录论文,SCI引用共一千四百余次(含自引),并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十多项。
工作经历
-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教授, 2006-04至现在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hysics Department, and Center for Nanoscale Science, Research Associate, 2001-10至2006-04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hysics Department, Research Fellow, 1999-05至2001-10
教育经历
-
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
物理专业, 博士, 1995-06至1999-04
-
中国科学院电子光学技术研究所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专业, 硕士, 1988-09至1991-07
-
北京大学物理系
物理学, 学士, 1984-09至19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