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7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农药学专业学习,导师:陈年春副教授,1994年7月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作,主要从事“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97年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钱传范教授,2000年7月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1年3月调到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农药生物学”、“农药生物学实验”和“杀菌剂作用原理”的教学工作和新农药创制和农药生物学的研究工作,2008年12月晋升教授。2001年到2005年曾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测定研究室主任;现任天津市化工学会农药分会秘书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农药学分会委员。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9832050)、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308A01-04和2001BA308A02-06)和国家“863”项目(2001AA235011)等研究的研究工作。曾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农业部农药化学及农药使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课题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新农药创制研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课题“创制新农药生物活性评价SOP规范的建立”(2001BA308A16)的子专题以及“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防治流行性病害的创制农药开发”子课题“1,2,3-噻二唑类农药先导发现及其衍生”(批准号:2011BAE06B02-06),主持完成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嘧磺隆环境行为的研究”(批准号:20107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物激活剂创制的基础研究”(批准号:302708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植物激活剂先导结构的优化与诱导抗病活性研究”(批准号:2067206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gi反应合成新型杀菌剂甲噻酰胺的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批准号:208720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的新型噻二唑和异噻唑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批准号:21372132)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合作研究项目(批准号:20911120069)。主持完成1项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新型1,2,3-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和农药生物活性及其研究开发”(批准号:07ZCGHHZ01400)、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抗植物病毒药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批准号:07JCYBJC01200)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异噻唑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批准号:14JCYBJC20400)及1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甲噻诱胺的作用机制及其先导优化”(批准号:10JCZDJC17500)。主持完成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中俄开展绿色农药创制的联合研发”(批准号:2014DFR41030)的研究。参与完成我国首次立项的国家“973”项目“绿色化学农药先导结构及作用靶标的发现与研究”第2课题(批准号:2003CB114402)的研究和国家“973”项目“分子靶标导向的绿色化学农药创新研究”第5课题(批准号:2010CB126105)的研究。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学活性噻唑类绿色农药先导的优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批准号:315719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然源稠三环螺內酯的抗植物病毒作用机制及其先导优化”(批准号:3187200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作物免疫调控与物理防控技术及产品研发”子课题“作物免疫调控先导优化及产品研发”的研究(2017YFD0200903)、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植物激活剂先导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批准号:18JCZDJC33500)和主持天津市第三批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作物免疫调控创新团队”(批准号:2018-18)。1998年参与并完成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9804),撰写的总结论文“新磺酰脲除草剂麦谷宁对小麦和玉米的安全性及麦谷宁原药的全分析”被评为该室优秀研究论文。曾获中国农药工业协会2000年度颁发的“振兴农药事业奖学金”。曾参加重庆市科委的科研项目“茶附线螨对水胺硫磷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该项目获得1998年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申请者排名第2)。曾参加“对环境友好的超高效除草剂的创制和开发研究”并于2005年5月31日获得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第11完成人)(证书编号:2004FM-1-001-R11)。参加“高效有机多元微肥新产品通丰植物营养液(剂)的研制与推广”项目并于2006年10月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证书编号:2006-1-0220)。2008年5月获得中国农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论文奖。2008年12月获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9年7月论文“1,8-萘二甲酸酐对高浓度单嘧磺隆协迫下玉米的解毒作用,农药学学报,2004,6(4):55-61” 获得“《农药学学报》创刊十周年10篇优秀论文。2009年10月获得由The 1st China-Japan-Korea Workshop on Pesticide Science颁发的BASF Excellent Poster Award Bronze Prize in “Pesticides Discovery” section。参与“新型高效络合系列微肥的开发应用”项目的研究,获得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3完成人)(证书编号:2012-1-0259)。2013年获第十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获得结构化学编辑部“优秀论文2015.1-2016.12”二等奖(排名第3);参与“林木主要蛀干害虫信息诱引技术体系构建及非化学防控集成示范”项目的研究,获得2018年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4完成人) (证书编号:2017JB-3-157-R4);参与“防治农林生物灾害的大型直升机智能飞防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的研究,获得201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4完成人) (证书编号:J-18-2-29-R4)。现已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学术论文75篇,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3件。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33名,合作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名,独立培养高质量博士生3名。构建了植物激活剂的筛选体系,开展了系统的创制研究,发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植物激活剂甲噻诱胺的生物活性并于2013年8月26日取得我国新农药登记证,96%甲噻诱胺原药登记证号:PD20170015;25%甲噻诱胺悬浮剂登记证号:PD20170014;2016年12月23日取得我国新农药登记证,96%甲噻诱胺原药登记证号:PD20170015;25%甲噻诱胺悬浮剂登记证号:PD20170014;2018年4月18日24%甲噻•吗啉胍悬浮剂取得我国新农药登记证:PD20181410。构建了创制农药作用靶标和作用机制发掘的研究平台,发现了高效杀菌活性候选化合物YZK-C-22全新的杀菌作用靶标为丙酮酸激酶,为杀菌剂的创制提供了新的靶标;发现了对蜜蜂安全的抗病毒活性新先导化合物稠三环螺内酯铰链外壳蛋白的抗病毒新作用机制。
工作经历
-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中国管理评论》编辑部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06至现在
-
南开大学
化学学院, 教授, 2008-12至2014-06
-
南开大学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教授, 2001-03至2008-12
-
四川师范大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讲师, 2000-07至2001-03
-
四川师范大学
化学院, 讲师, 1994-07至2000-07
教育经历
-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 Doctor, 1997-09至2000-07
-
北京农业大学
农药学, Master, 1991-09至1994-07
-
西南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Bachelor, 1987-09至1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