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背景:
2000.9-2005.12,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博士
1985.9-1989.6,浙江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硕士
1979.10-1983.7,杭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
国外学习研究经历:
1994.10-1995.4, 日本岐阜药科大学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83.8-1989.9,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助教
1989.10-1995.9,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讲师,分析中心副主任
1995.10-1998.8,浙江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
1998.9-2003.11,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药学实验中心主任
2003.12-,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
2006.1-2010.10,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现代中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010.11- 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现代中药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和成绩:
主要从事药品质量分析、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工作,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计划项目等各级研究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新药证书2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现任浙江大学药学院现代中药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常务编委和《中国中药杂志》编委,《药学学报》、《分析化学》、《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等国内外杂志的审稿专家,兼任浙江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中药中真菌毒素的分析与产生机制研究
国内关于中药真菌毒素的分析及毒素产生机制研究至今仍然很少,对于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究竟是在种植、贮藏等哪个环节产生、什么条件有利于真菌毒素的产生等均不明确,严重制约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的建立。为此,我们将继续扩大中药真菌毒素分析的范围和分析方法的多样性,最终建立真菌毒素分析方法平台。在此基础上,探索真菌毒素产生和累积的环节,搞清毒素产生的机制,提出控制方法。
2)中药药效组分发现方法研究
目前中药质量标准中的含量测定指标多为指标成分而非药效成分,使得质量检测结果难以与药效相关。我们拟采用核受体亲和色谱、细胞膜色谱、血清药化学、细胞模型、整体动物模型等相结合,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中药药效组分,以期建立一类中药药效组分发现方法。
3)药品生产过程在线分析方法学研究
药品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为了生产合格的药品,就应该在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进行控制,这就需要快速的在线分析方法。我们拟采用近红外光谱、超高效液相色谱、拉曼光谱、在线粒度分析等分析技术,研究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建立药品生产过程的快速分析方法,以保证药品质量。
工作经历
-
浙江大学
药学院现代中药研究所, 教授, 1983-08至现在
教育经历
-
浙江大学
药物分析学, Doctor, 1999-09至2005-12